中學生考試心理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5-02
閱讀 :391
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影響學生在考試中能否正常發揮的因素主要有知識因素、應試技巧因素和考試焦慮因素,而教師和學生往往對應試技巧和考試焦慮不加考慮。實際上,考試,特別是帶有競爭的重大考試,不僅取決于學生在智育方面的準備程度,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更需要有考試心理技能方面的訓練與準備。
一、中學生考試行為困擾分析
每個學生參加考試都想獲得好成績,這種祈求考試成功的:動機對大多數考生來講是強烈的和自然形成的。學生的考試動機通常可分為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內部動機往往是源發于個體的興趣與自主能力的一種需要。受內部動機所支配的個體,能把活動看成是一種自我能力的競爭與挑戰,因而也常常有驚人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不斷追求自我完善,形成自我壓力。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考試主要受外部動機所支配,他們更多的是關心考試完成后有關獎勵是否可以兌現。而中學生的考試動機主要是內部動機,這種動機依賴于學生對考試成績所表現的社會價值的追求,依賴于學生尋求自我完善的自主能力,因此,這是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潛在的較穩定較持久的內部驅動力,這使得學生有可能勇于克服學習上的困難,辯證地看待學習成績的變化,善于分析考試成敗的緣由,樂于競爭等。當然,這并不是說外部動機對考試是不重要的,對中學低年級的學生和一些考試內部動機較薄弱者,適當地利用外部刺激,可以起到強化自我能力感和增強必要的動機強度的作用。
中學生在考試中能否正常發揮自己的水平,受動機強度、作答技巧、身心健康、心理控制能力和焦慮程度的影響。例如,凡考試動機過強或偏弱,其考試過程中能力的發揮往往都不理想。一般他講,中等偏強些的動機強度,能使大腦興奮最好瞅揮考試的水平,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二、中學生考試焦慮心理分析
由于考試是在競爭狀態與一定壓力條件下進行的教育與心理活動,所以大多數學生在應試時都會產生焦慮,這種焦慮稱之為考試焦慮。這是一種特殊的、由整個考試情境所引起的神經緊張狀態,它是許多學生考試行為困擾中的一種主要原因。
一些教育工作者認為,低程度的考試焦慮使人處于警覺狀態,對提高考試成績是有益的。但據專家們的研究,焦慮導致的是壓抑,而不是刺激。總的來講,考試焦慮是一種弊大于利的消極反應。對學生來說,對考試的過度焦慮可導致心理紊亂,使人既不能清晰思維,也不能集中注意于考試內容,整個考試情境將變得富有威脅性,應試者的注意中心將轉移到對基本情感的必要保護上來,而不是直接專注于考試內容。處于這樣一種被動防衛的狀態,學生就很難客觀地面對考試情境。感覺的敏銳性下降,對知識的回憶途徑受阻,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心顫、手抖、慌張得連字也寫得歪歪扭扭,不成字樣。因此,幫助學生克服考試焦慮,對于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順利地進行學習與考試,都是很有意義的。
考試焦慮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1)擔心考糟后他人對你的評價;
(2)擔心你的自我形象受到損害;
(3)擔心你未來的前途;
(4)擔心對應試準備不足;
(5)特質性焦慮心理。這些原因是錯綜復雜、相互交叉、相互影響的,為了控制這種焦慮,必須冷靜地分析這些原因,以找到有效的克服辦法。
考試焦慮產生于學齡初期。在最早的考試焦慮中,它包括著不盡合理的自我期待、失敗后的恐懼感以及對考試的消極態度。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如果學生沒得到正確的指導,這種焦慮會隨之變得嚴重,到了中學階段,就可能成為學生考試行為困擾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嚴重的甚至會患上"考試焦慮癥"。因此,教師除了應充分重視學生的這種焦慮外,更重要的是應從教育與心理兩方面入手,綜合利用各種有益的文體活動進行有意的訓練,幫助他們以積極的狀態投入考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