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專家談21世紀的兒童心理健康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fā)布 : 05-02
閱讀 :303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家庭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值得關注,這事關新一代人的素質和民族的未來,心理學家預言:21世紀必將帶來心理健康的一場革命。
金秋十月,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上海市婦女聯(lián)合會、日中育兒研究會以前瞻性的眼光共同舉辦了´99第四屆中日專家"21世紀兒童心理健康展望研討會",近百名中國專家和近40名日本專家云集申城,共同研討兒童心理健康這一國際性的課題。
會上中日專家分別就本國的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展開了詳盡的分析、論述,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雖然中日兩國存在文化差異、國情不同,中日兩國的兒童發(fā)展也有諸如:養(yǎng)育方式、教育模式、心理問題表現(xiàn)及干預策略等不同,但在兒童心理健康的很多問題上中日學者、專家達到了共識:
一、認為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急需改善,兒童心理保健對兒童本身,對家庭、學校、社會都有重大意義。許多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今日兒童存在許多心理問題,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待提高,如: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和上海市第二醫(yī)科大學在中央衛(wèi)生部資助與支持下,領導全國22個城市、26個單位,對24000名4-16歲兒童進行全面調查,發(fā)現(xiàn)我國兒童心理問題的發(fā)生率為10.2-14.5%。其中,占第一位的是多動癥7%左右,第二位的是情緒障礙3%左右,第三位是社會交往問題1%左右。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附屬新華醫(yī)院兒保科的張勁松、沈理笑、許積德等綜合醫(yī)院心理門診中的兒童病例分析,說明癥狀類型主要有:情緒問題、學習問題、行為問題,其中情緒障礙占34.25%;適應性問題占2.8%;多動性占11.65%;品行問題占3.9%;睡眠問題占1.7%;學習困難占8.8%;內趨力不足占13.3%。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對2055名9-15周歲的困境兒童所做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時,發(fā)現(xiàn)有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兒童有223名,占到10%左右;日本小兒科醫(yī)會副會長相澤昭嚴肅地指出:當今,日本兒童的問題行為以及圍繞兒童的家庭、學校、社會環(huán)境的惡化年年呈增加的傾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對兒童的未來是最緊迫的課題。全國在家庭中遭父母打罵、放棄育兒、父母與孩子一起自殺等死亡的兒童,從1996年到1997年的2年間已超過120人;全國的兒童咨詢所接受的有關虐待兒童的咨詢,超過了5352件,刷新了歷年最高記錄,5年期間急劇增加了4倍。在學校問題上,不僅不上學、拒絕上學的中小學生在97年首次超過了10萬人,而且校園傷害事件越來越多,據(jù)總務廳調查顯示,中學生中每3人中有1人有過受欺負的體驗,小學生中36.5%的孩子回答:在學校受過校內的暴力行為。同時中小學教員也受到很大影響,據(jù)文部省最近統(tǒng)計,因精神性疾患而退職的全國高中和中小學教員達1109人(38.6%),與前年相比增加了16%。
二、認為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存在發(fā)展性特點,即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有不同的主要心理問題。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和上海市第二醫(yī)科大學通過對全國22個城市26個單位的24000名4-16歲兒童心理健康現(xiàn)狀調查后,指出4-5歲(學前期)主要為社會交往問題;6-11歲(小學時期)主要為注意缺損障礙;12-16歲(少年時期)主要為情緒障礙。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在困境兒童的心理咨詢過程中,統(tǒng)計出:0-18歲的兒童主要存在六類問題,比例從高到底依次是:行為問題(47.77%)、情緒問題(27.23%)、學習困難(23.21%)、多動(22.325)、科學育兒知識咨詢(17.41%)、適應不良(6.25%),并且發(fā)現(xiàn):11歲(尤其6歲)以下(含11歲)主要是"科學育兒知識咨詢"、12歲以上(含12歲)主要以"行為問題"為主。
三、認為兒童的心理健康是個綜合性的課題,必須堅持"社會-心理-生物"的綜合模式,在社會大系統(tǒng)中形成醫(yī)療、心理、教育、福利等一體化的綜合服務網(wǎng)絡,以早期干預、及時干預、系統(tǒng)干預、發(fā)展性干預等為原則,在干預策略上提倡直接干預與間接干預并重:
(一)直接干預:對兒童直接實施咨詢、教育、指導、訓練,使其心理問題得以解決,從而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如:通過健康心理咨詢,了解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問題,積極實施干預策略(如:認知行為法),幫助兒童擺脫心理困擾。對特殊兒童,則更注意特殊兒童的特殊需要,從兒童需要出發(fā)來解決兒童的心理問題。如:孤殘兒童的"孤"與"殘"使他們需要特殊的親情與幫助,上海市兒童福利院以家庭寄養(yǎng)的模式提供這些兒童生活的支持,從而促進其心理健康的發(fā)展;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對困境兒童的社會性資助,解決了兒童生活的后顧之憂,使其心理負擔舒緩等等措施。
(二)間接干預:主要是進行兒童生存、發(fā)展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優(yōu)化,通過客觀因素(尤其家庭環(huán)境)的完善來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具體措施有:
1.社區(qū)建設:在社區(qū)建立心理輔導站,積極開展心理健康的輔導工作,為社區(qū)兒童建立心理檔案,通過家庭隨訪、專家咨詢等,及時為家庭及兒童提供心理健康知識、技術支持。同時,利用社區(qū)力量進行兒童心理健康觀念的宣傳和普及,使心理健康成為社區(qū)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2.校園建設:積極做好學校心理健康工作,包括配備心理輔導老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心理咨詢,進行心理健康科研等等,盡可能使學生在良好身心狀態(tài)中獲得發(fā)展。學校心理健康工作已歷經十余年,從高校到中小學,已有了許多成績。特別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發(fā)展較快。1998年12月24日,中共上海市教育工作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召開了上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議,頒發(fā)了"上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規(guī)劃"、"上海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大綱"、"上海全日制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大綱"、"上海學校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守則"、"上海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指標"、"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指標"等六個文件,意味著上海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從此將在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規(guī)劃、部署和直接管理下,朝著科學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方向發(fā)展。《南京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綱要》的討論稿中,也詳細討論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務、組織管理、原則、途徑和方法等,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既強調了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及責任,也明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個學校工作中舉足輕重的位置。
3.家庭優(yōu)化:家庭是兒童生長的搖籃,父母是兒童第一任老師,更是兒童耳濡目染的"榜樣",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直接關系著家庭,與家庭中的每一成員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家庭對兒童的影響深刻而持久,尤其年齡越小的兒童,受家庭的影響越容易、越大。
就家庭干預而言,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方面,以家庭為單位,開展家庭式心理干預,對家長和孩子同時進行心理調試,讓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間形成良性的健康交流模式,以此提高兒童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主要從家長自身入手,改變家長的育兒觀念,提高家長的育兒知識水平和技術能力,從而間接地發(fā)展兒童。
中日專家在思昨日、看今朝的同時,展望了21世紀的兒童心理健康,下一世紀心理健康的兒童到底是什么樣的?這一問題還沒有確定的答案或模式,有關專家就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及需要,提出了幾條心理健康的參考標準--
1.經常保持愉快心情,有幸福感;
2.符合年齡特點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
3.具有健全的人格,富有和諧的思想和習慣;
4.恰當?shù)淖晕铱刂疲袨榉铣R?guī)和年齡;
5.能適應環(huán)境,熱愛生活,樂于學習和工作;
6.樂于交往,易相處,能得到社會的公認;
7.身體健康,智力正常;
8.能根據(jù)自身年齡特點,循序漸進。
總之,"兒童"是0-18周歲所有個體的統(tǒng)稱,這個年齡跨度正是一個人從出生逐步發(fā)展為獨特個體的過程,可塑性大,面臨的變化多,所受的環(huán)境影響也相對成人要明顯。21世紀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將更受關注,培養(yǎng)"軀體狀況良好、心理狀況良好、社會適應狀況良好、道德狀況良好及社會福利狀況良好"的兒童,將成為社會共需,也正是´99第四屆中日專家"21世紀兒童心理健康展望研討會"的目的和愿望。相信通過整個社會的努力與通力協(xié)作,兒童的心理健康定會上一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