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接受愛情教育的必要性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5-02
閱讀 :341
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對中學生進行愛情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從2004下學期開始,上海市50所中學在初中三年級語言課本里,破天荒地出現了一個“愛情如歌”的單元,集中選收了幾篇描繪愛情的文學名作,有意識地將愛情教育引入了中學課堂。愛情,對處于情感萌動期的少男少女來說,是一個敏感的話題。過去,為了防止孩子早戀,往往采取“防”的態度,拒絕中學生談情說愛。中學課本里集中出現愛情教材,是對這種傳統教育觀點的挑戰。這樣做雖然伴有爭論,但實踐下來,證明效果是好的。正面的愛情教育,對處于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猶如一場“及時雨”,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健康成長。前不久國內第一本中學生愛情教育讀本《當情竇初開的時候-中外文學名著情愛百景》問世了,此書從61部世界文學名著中精選了61個描寫情愛的片段,作者多屬經典性作家,如列夫托爾斯泰、雨果、曹雪芹、魯迅、郭沫若等。從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美學等不同視角,對所選內容進行剖析,生發對情愛內涵的理解。目的是讓中學生通過閱讀,借鑒經典精華,領悟情愛百態中“善”與“惡”、“美”與“丑”、“貞”與“淫”、“靈”與“肉”的交鋒搏斗,領受思想藝術的薰陶,促進正確戀愛觀的樹立。
人口學研究表明,20世紀的100年間,每過25年少男少女的性成熟期就提前1年,上個世紀初性成熟期發生在十六七歲,世紀末的時候已經提前到十二三歲。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處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營養狀況普遍良好,身體發育加快,性成熟的時間提前,使他們過早有性愛體驗的強烈要求;由于青春期的來臨,在心理上渴望獨立自主,一旦擺脫家庭的束縛,則會促使他們在戀愛問題上躍躍欲試;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生活,使男女同學接觸機會增多,而在交往過程中,不免互相愛慕;由于社會生活的開放性、豐富性、信息量的增大同學們可以從各種渠道獲得描寫戀愛的信息,這些信息的誘惑力和感染力很大,引起他們的聯想和模仿的愿望;理想道德教育特別是愛情教育的缺乏,造成不少同學不求上進,道德觀念薄弱和戀愛問題上的無知.很多同學把異性之間的好感、友誼當作愛情來對待,更由于封建傳統觀念的影響,使異性友誼無立足之地,異性同學之間接觸多一些,就會被人哄成“戀愛”,當事人有時就被逼上梁山,結果,物極必反,反而引起了一些同學的好奇,找機會嘗試戀愛的滋味。
對中學生的情感困惑,假如采取掩耳盜鈴、漠然置之,甚至蔑視和打壓的態度,其結果必然加劇青少年性格中本已日趨激烈的叛逆傾向,所以愛情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男女之情的教育,我今天不是去教你們如何談情說愛,而是教你們如何在做人的過程中去擁有人世間這份美好的情感,去獲得幸福的人生。愛就像奔騰的潮水一樣,我們應該在愛未萌發之前使它化做涓涓溪流,在愛情迸發之后來個“大禹治水變”,“堵”為“輸”。進入青春期,隨著生理的成熟,伴隨而來的對異性的朦朧情感是人的命歷程中的一種美麗,雖然她美得幼稚,但她是屬于這個生命階段的特別美麗。我們沒有理由制止她的發生,需要我們做的是,通過我們的正確認知使這份情感保持她天然的美麗和天然的純潔。而愛情教育,就是保持這種美麗和純潔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