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又到一年開學季,在這個時候將有一大批的學生進入大學的校門,對于他們來說也是人生的另一個起點,但是在剛入學的時候,很多的新生們心理都調節不過來,現在小編要為大家介紹大一新生如何調節心理?
盡快走出學業迷茫
據介紹,準備進入大學的新生一般不了解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學習方式有著質的區別,入校后有可能出現諸多的不適應。首先是對大學學習方式不了解。形象地說,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是被“老師抱著走”,教學是滿堂灌,更多的是記、背、考的學習。而大學強調學習動機和主動性,老師只是對難點、重點、國際前沿和實踐應用等進行引導,不再照本宣科,課堂教學中有60%的是課本之外的知識。其次,大學教育不是等待老師提供答案,更多的是對思維能力的培養,包括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創新的思維去汲取知識,去發現尚需求解的未知。這才是大學培養人才的真諦。另外,在許多重點高校,由于“尖子碰尖子”,過去的一些優秀學生的成績排位會產生巨大落差,并隨之產生心理失衡,引發對自信心的挑戰。部分新生因學習成績下降而引發自卑、悲觀,甚至出現逃課、退學等現象。這是大學新生進校普遍需要接受的心理考驗。
學會克服生活自卑
每年送孩子進入新學校時,許多家長的眼光,不是聚焦在學校可以學到什么,學科優勢是什么,教師的學術水平等方面,而是體現在對住宿條件、生活環境的重視。這種對生活條件引導的失誤,使學生在來到地處大城市的學校后,對物質生活的重視高于對學習知識的重視,發生關注視點的錯位。特別是一些農村孩子初到大城市,進入與家庭生活環境截然不同的大學校園后,巨大的條件反差會讓他們行為和心理上產生強烈的不適應。比如,有的學生不會使用“一卡通”,也不好意思問,只好自我封閉。有的同學因家庭貧困,內心敏感且缺乏自立自強的行動,又不愿意讓同學知道,寧可在吃穿等生活細節中省吃儉用,也不愿意接受學校和同學的幫助,從而導致心理貧困。
其實在大一新生剛入學期間,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人哭鬧想要回去,有的人因為無法適應這樣的生活而久久都無法融入到同學當中,其實這些都是因為沒有調試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造成的。
推薦閱讀:大學生的壓力來源有哪些
下一篇:優等生易產生三種心理障礙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轉學不適應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