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事件與情緒調適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4-29
閱讀 :256
生活中的突然遭遇和重大變故,有時往往會影響甚至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及行為方式。雖然普通人碰上這種極端情況的幾率不高,然而,即使是那些不期而遇的小小的突發事件,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對我們產生不小的影響。
中國有句俗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細細品味,不難發現其中滲透著許多心理學的知識。本來被蛇咬是件小事,把傷口處理好就沒事了,可后遺癥卻大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恐怕逃脫不了“外界刺激——內心體驗——暗示強化——習慣反應”這一由應激事件而形成情景性習慣反應的心理模式,其形成過程通常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首次遭遇此類應激事件,沒有心理準備或存在片面認知;
伴隨強烈的負面情緒和生理體驗;
消極暗示,快速盲目歸因;
通過自我心理泛化、強化與放大形成情景性習慣反應。
其實,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上述情形。一位朋友從小就怕打針,一打針就緊張,倒也沒什么別的反應。偶爾一次打完針后,不知何故突然出現過敏反應,大夫檢查后說:“一會兒就沒事,暈針”。果然,癥狀三五分鐘后消失,只是朋友自此逢針必暈。后經自己翻閱心理學書籍并對號入座——恐怖癥,再看矯治——系統脫敏。朋友一嫌麻煩,二也不經常打針,三是還能忍受,遂置之不理。偶爾一次單位組織體檢,抽完血后,朋友坐在旁邊的沙發上,再次體驗越來越眩暈的感覺時,突然發現身旁有一醫療器械很有意思,就努力集中視線在器械及其英文字母上,后驚奇地發現,就是這么一好奇、注意力一轉移,不適反應消退了。這時朋友頓悟一句話“我思故我在”,自我解釋為什么事情你越在意它,它就越是件事;相反若你不把它當回事,它就真不是件事。朋友恐懼打針的心魔至此消失。
仔細分析我們身上存在的一些類似不良情緒或習慣反應,不難發現,諸如考試焦慮、強迫行為、恐懼癥等都是這樣形成的。當然也有一些好的例子,如有人的暈車癥就經過某種應激事件而不治自愈。那么面對生活中的突發事件,我們應該如何調整心理狀態呢?
第一,正確對待。在情緒沒有完全平靜下來時,不要盲目定性,可以試著去回想事件本身,如事情是怎樣發生的,周圍的人有沒有遭遇此類事情,如果有,是如何做出反應的等等。
第二,慎重歸因。偶發事件在伴隨強烈負面情緒時,應盡量歸因到外界因素或偶然因素中,比如當出現過度考試焦慮時,告訴自己是因為最近身體欠佳或過于貪玩,沒有像往常一樣準備造成的等等。
第三,自我積極暗示。比如告訴自己這沒有什么,只要積極面對,明天一切都會好。
第四,出現不良情緒體驗時,采取一些有效方式緩解。比如找朋友和親人傾訴、寫日記宣泄、做一些放松練習、做平時喜歡的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