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過度地使用手機會“中毒”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9-29
閱讀 :367
隨著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被令人眼花繚亂的手機功能所吸引。
“如果我的手機哪天沒帶身上,那我會煩躁不安!”東莞某學院一位男生說,“我的手機是永遠有電,一直充值!”隨著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被手機令人眼花繚亂的功能所吸引。但隨著青少年手機擁有率的提高,青少年“手機中毒現象”也越來越普遍。
欠費停機竟六神無主
一個月發近2000條短信!說來也許你不信,但東莞理工學院的一位姓謝的男生說,他一般每月都是這個“記錄”。
小謝家境不錯,人也很開朗,所以在學校交了不少朋友。平時小謝也經常用手機跟同學朋友聊天,平均每天發出50條的短信。
曾經有一次,小謝因為欠費被停了機。“手機停機的時候,我就快瘋了。”他說,“那天我正在上課,突然信息發不出去了,手機半天也不響一下,我突然覺得六神無主,心里面好像一下子缺了很多東西似的,空蕩蕩的。”一下課,他馬上跑出去買了一張充值卡,這才感覺心里踏實了。
發短信發到頭暈手麻
阿康是一名高三學生,他有一個女朋友在廣州,父母反對他在讀書時談戀愛,兩人通過短信傾訴相思之苦。
一天早上,阿康起床后覺得頭暈眼花,右臂也又麻又疼,根本上不了學。父母見狀趕快帶他去醫院看病,在醫生的追問下,阿康吐出了真相:原來前一天晚上從從8時多開始到12時多,他一直在給女友發短信,累了就躺在床上繼續發,估計發了一兩百條,結果第二天就成了這樣。
醫生說,長時間發短信很容易導致手臂麻木、腕關節腫脹、手部動作不靈活等癥狀;而且頻繁收發短信也會影響視力,特別是對仍處在發育期的青少年來說,緊盯著一個小屏幕,對視力的傷害不亞于長時間在光線不好的地方看書。
經過這件事情后,為了不讓阿康再分神,他的父母開始限制他用手機,但阿康卻也從此變得脾氣暴躁,動不動就跟父母頂嘴吵架。無奈之下,父母只好帶著他去做心理咨詢。
初一女生與網友發短信拍拖
小月是一名初一女生,一次在網上她認識了一個大自己七歲的網友,交換手機號碼后,兩人便開始短信來往,不但放學時發,后來還發展到上課時也發。中間她還和網友見過三次面,但這一切她的父母和老師都沒有發現。
小月的成績很快下降,與同學的關系也越來越惡劣。同學們都說她清高嬌氣,不愿與她來往,甚至她生病的時候,也都認為她是裝的。小月感到很孤獨,于是越發依戀起網友來,一天不給網友發短信她就感到生活無望。
小月的成績不斷下降,看到女兒性情越來越孤僻,又整天拿著手機按來按去終于引起了父母的猜疑。一天小月父母終于按捺不住疑慮,偷看了小月的手機短信,這才發現原來女兒整天拿著手機不是在與同學交流,而是與一個陌生的男人在談戀愛!
心理醫生說法
青春期缺乏自控能力是主因
東莞市愛心心理咨詢中心郝小紅醫生說,現在不少青少年因為過度地使用手機,使手機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中心,一刻也離不開。一旦離開,他們的情緒就會出現極端的變化,要么言語粗俗、煩躁不安;要么情緒低落、抑郁寡歡,甚至很正常的手機沒電、信號減弱等情況,也會造成他們的緊張和焦慮,這些都是“手機中毒”的表現。
郝醫生認為,“手機中毒”其實是一種過度使用手機產生的心理疾病,之所以容易在青少年中發生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心理心智尚未發展健全,由于社會認知不足,自我控制意識缺乏,因此往往會受其它因素影響,而且隨著樂趣的增強,就更加欲罷不能。
郝醫生說,“手機中毒”會對人體機能造成一定的傷害,如手臂麻木、視力下降等,更嚴重的還可能引發人體植物神經紊亂,緊張性頭痛、焦慮、憂郁等;其次會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
解決“手機中毒”的關鍵在于讓青少年認識到自己生活的重心和方向,盡量避免把心思集中在手機上,適當參加有益身心的活動,家長和老師也應適當地對他們使用手機進行限制。“中毒”較嚴重者,還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或接受心理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