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制造了“開學恐懼癥”
分類: 學習問題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9-30
閱讀 :309
開學日趨臨近,某些常見的中學生心理隱疾也爆發了出來,“開學恐懼癥”正成為困擾學生和家長的“攔路虎”,也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據了解,在最近一段時間,一些醫院心理門診接待青少年心理障礙咨詢人數明顯增多。
照常理推斷,經過假期的長時間休整以后,學生本當斗志高漲、激情滿懷才對,怎么會患上“開學恐懼癥”呢?看看一項調查顯示的某市中學生暑期的各項消費總和,就不難得出其中的因果聯系了。據近日新華社報道,暑假尚未過半,天津市某些中學生的各項消費總和已超過了萬元(其消費內容不外乎吃穿玩等),這種現象在天津市的中學生中有愈演愈烈之勢。可以說,正是假期里過于安逸的生活,正是吃喝一擲千金的悠閑,正是家長打造學生大款的誤導,正是孩子提出愿望、家長都會盡力實現的寵愛,最終導致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病癥,才有了學生不想上學、畏懼上學、逃避上學的“開學恐懼癥”的產生
假期無憂無慮的生活與開學后緊張的學習生活,形成了鮮明反差從而導致的心理問題,稱為“開學恐懼征”,其主要癥狀是情緒低落、心慌意亂、無緣無故發脾氣、渾身疲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失眠等,有的還有頭痛、胃痛等軀體不適癥狀。不難想象,在家長溺愛中享受無憂無慮的假期生活的孩子,在游樂嬉戲方面花費了過多時間的學生,必然會耽于學習。事實也正是如此,許多孩子由于暑假作業未完成、對新學期緊張、迫于中高考的壓力等因素對到來的學習生活缺乏必要心理準備,安逸、閑散慣了之后想到開學后緊張的學習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從而產生了焦慮、恐懼的情緒,造成了對開學存在心理陰影,嚴重時就導致了“開學恐懼癥”。而相當一部分是因假期作息生活極不規律,每天看電視、上網、晚睡,早睡早起的良好習慣喪失殆盡;有的在假期里過慣了被照顧的生活,對開學后的獨立生活憂心忡忡、無所適從;還有的學生擔心新學期功課太重,擔憂學校人際關系等,這些已知的與未知的矛盾重疊交織在一起,更是在為“開學恐懼癥”推波助瀾。
兵來將擋,水來土淹。針對“開學恐懼癥”,如何積極應對,如何亡羊補牢,如何未雨綢繆?這一階段引導孩子做好心理準備比物質準備更重要。有關專家建議,緩解開學恐懼的關鍵,首先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正確理解學習和放松的關系,應抱樂觀的態度跟孩子談談學校和新學期,多說一些欣賞和鼓勵的話語給孩子以信心,讓其從正面的角度去迎接新的學期。其次,要讓孩子提前進入學習狀態。就孩子在開學前如何模擬正常的學習生活,如何從生活內容到作息時間都作出相應的調整,幫助其制訂作息時間表,要督促孩子按時起床、飲食,保證孩子開學后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新學期的學習中。如果孩子一時無法適應,則需要家長的循循善誘,需要家長予以適當的監督。尤為重要的一點是,開學之初,老師與家長應注重減輕孩子壓力,老師應多和孩子進行暑假心得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安排緊張的功課。
當然,以上做法只是消極的應對措施,要想從根本上遏制“開學恐懼癥”,家長必須首先確立正確的教育觀,不該一味地縱容孩子,尤其不能用金錢、物質獎勵去刺激孩子過度消費。而是應向孩子說明高消費的危害和不良后果,以幫助孩子樹立健康的心態。同時,家長及學校也要給孩子一個輕松的環境,應和孩子一起分析對學校產生恐懼的原因,進而針對不同原因進行疏導,也可以適當配合心理咨詢,要讓孩子減少恐懼感,讓其對學校生活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