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厭學情況十分的苦惱,對于孩子來說,上學無疑是一件十分厭煩的事情,但是又不得不上學,而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就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那么,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孩子厭學呢?
動機缺失成為導致厭學的重要原因
淺層因素:無動機。即對學習沒有需求欲,因而沒有動機來啟動學習,而貪玩好動的天性主宰了他們的學習生活。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通過老師逼、家長壓,他們也能完成學習任務。
深層因素:負動機。這部分學生對學習有認識,但其看法是消極的,甚至是錯誤的,他們從家庭或者社會那里接受了某些錯誤思想,認為讀書是苦差事,讀書無大用,沒有讀書照樣可以做生意賺大錢。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個體生意且財源茂盛的家長們,往往在不經意間誤導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厭學而追求享樂。負動機的反作用力非常大,能持久而強勁地推動學生逃避學習,父母的苦口婆心、學校的軟硬兼施、老師的循循善誘,往往被抵消。
五光十色的生活引起興趣轉移
處于成長中的青少年,興趣的顯著特點是動搖性,只要干擾因素強烈,就會發生轉移。厭學的學生大多數是將興趣由學習轉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厭學的學生大多迷戀游戲、錄像、上網,有些本來熱愛學習的學生由于迷戀上了電腦游戲后,逐漸荒廢了學業;而那些黃色書刊影像則更毒害學生,使他們輕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毆,違法亂紀。學生的興趣一旦由學習轉為社會不良活動后,不僅對學習不感興趣,反而討厭學習、反抗學習。
缺乏對于學習的信心引起悲觀失望
一部分學生,曾經努力過,但仍然常常失敗,很少甚至沒有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一次次的失敗,無情地擊碎了他們的進取心,促使他們對此作出了不正確的歸因,認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強,智力底下,不是學習的材料,因而主動地放棄了努力,舉起了白旗。這便是典型的習得性失助感現象。
也有一部分學生,同樣努力過,也曾經取得過自認為可以的成績,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長期被老師忽視,便逐漸喪失了自尊心,變得破罐子破摔起來。這便形成了習得性失尊感的學生群體。
失助感與失尊感均是"習"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經過無數次的訓練、無數次的打擊以后慢慢養成的一種消極心理現象。在厭學群體中,此類學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上述的幾種原因就是導致孩子厭學的根本原因,所以家長對于孩子的厭學情況,就應該保持心理健康,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孩子愛上學習。反之,就會讓孩子生出逆反的心理,更加難以管教。
推薦閱讀:別因高考成績對孩子忽冷忽熱
下一篇:孩子入學不要“斗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低年級學生為何容易注意力分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