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家長們很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攀比,現在連上學的年齡也要攀比,拔苗不能助長的,要踏踏實實的,讓孩子們一步一步走穩了,這樣才是最好的,讓孩子的心理壓力沒有那么大。讓他們熱愛學習。
家有學齡兒童,應該何時入學,尤其是孩子9月之后出生的,面臨幼升小幾乎都會遇此問題。我國現行規定的入學年齡為6周歲,但不少家長主張讓孩子“早點起跑”,想出各種辦法把5歲多的孩子往小學里“塞”。與此同時,主張“到什么年齡干什么事”的人也不在少數。
拔苗助長不應提倡
部分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師們則意見一致:不提倡孩子5歲入學,建議家長尊重孩子成長規律,不要拔苗助長。
專家認為,幼升小最合適的年齡應是6至7歲,幼兒心理、生理在五六歲形成分水嶺,6歲大體上能完成由幼兒向學童過渡的過程,孩子自身也開始具備一定的獨立思維能力。而5歲的孩子心理發育、腦部發育均處于相對不成熟狀態,此間入學,大部分孩子會感覺吃力,從而產生自卑、孤立情緒,最終導致不合群,影響心理健康發展。
傾向于早一年上學的家長,大多認為自己的孩子聰明過人,但小于6歲和大于6歲的孩子相比,差別不在智力而在行為習慣和自理能力。
從行為習慣來說,年齡小的孩子由于骨骼、肌肉、韌帶、力量的發育狀況,寫字效率普遍不高,要想跟上全班的節奏,勢必付出更多努力。從自理能力看,不足6歲的孩子比較“糊涂”,干什么事都得老師、家長提醒,就連上廁所這樣的事都記不住,有的孩子下課光顧著玩,上課后急著去上廁所。
如果因為行為習慣和自理能力差“拖后腿”,孩子很可能會受到學習失敗感的困擾,長此以往產生厭學情緒,“提前一年,也許誤了一生”。
專家:應該區別對待
孩子的個體差異決定上學時間的早晚,有的孩子語言能力強,但動手能力差,有的孩子學習能力強,但社交能力偏弱,不能一概而論。
據調查,提前入學的孩子成功和失敗的案例都不少。“開竅”早的孩子,對學習興趣濃,能主動聽講,且思維發散性更強,早上學并無妨。但玩性較大的孩子,注意力差,坐不住,聽不進課,上學早反而不好。
孩子還是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上一年級,不能跟風,這樣對孩子也是不利的,上學也是更不上的,到時候孩子的學習壓力就會越來越大,所以家長們還是不要跟風,教育孩子也是有方法的,不能盲目。
下一篇:高考過后切記過于放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為什么會產生厭學情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