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由于個體的差異,在學生群體中很難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學困生”,他們表現為缺乏自信、學習被動,對完成學習任務有一定的困難。幫助他們脫“困”,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筆者在教育實踐中幫助他們樹立自信,揚起前進的風帆。
一、播下愛的種子,激發學習的熱情,培養自信心
成功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愛能激發學習的熱情,能給學生以勇氣和信心。一個人只有對自己充滿自信,才會對取得成功充滿渴望,才能去拼搏,去奮斗。“學困生”平時很難聽到教師或同學的夸獎,對他們來說受責備幾乎成了家常便飯,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和自尊心。作為教師對轉化“學困生”首先要有信心,要多給他們關心和愛護。對他們要多一些表揚,少一些批評和責備。平時多和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心理,傾聽他們的心聲。要常對他們說:“你能行,老師相信你。”“不要怕,大膽試一試。”這對“學困生”來說,就意味著老師的重視、關懷和期待,從而對培養他們的自信品質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從成功的喜悅中獲得自信
培養“學困生”自信心的條件是讓他們不斷得到成功的體驗,而過多的失敗體驗,則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因此,教師要根據“學困生”發展的特點和個性差異,提出適合其水平的任務和要求,確立一個適當的目標,使其經過努力能夠完成。如:好學生一遍做對了題目要表揚,“學困生”經過訂正才做對的,也要表揚、鼓勵。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有意地創設情境讓“學困生”主動參與。創造機會讓他們表現自己的才能,發揮其特長,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減少他們學習中的挫折,盡可能多地給他們以肯定和贊揚,從而使他們在不斷地成功中培養自信,激起他們對成功的追求。
三、科學評價,體現個性差異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恰當與否,是學生情緒的晴雨表,如果學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師及時而中肯的評價,學生就會感到自己被賞識、重視,就會愉快、積極,增強自信心。反之,就會情緒低落、被動、缺乏信心。即使他們做錯了,也不要全盤否定,更不能諷刺、挖苦,而要就事論事,幫助他們分析錯誤的原因,鼓勵他們想辦法戰勝困難。在衡量他們的進步時,要因人而異,不能和好學生相比,因為有些“學困生”根本無法達到優秀的成績,只能讓他們自己與自己比,拿現在的成績與原來的成績比。如這次考試比上次多了5分,就要表揚,使其認識到有努力就有進步,同時再給他們提出新的要求,使他們在看到光明和希望的同時,也感受到壓力。教學實踐表明,教師體現個性差異,客觀地評價學生,有利于“學困生”的健康發展,實現“學困生”的轉化。
下一篇:女大學生心理探秘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