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患心理疾病年增30%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1-02
閱讀 :440
校園冷暴力實質上就是對學生精神的虐待,是對孩子一種變相的懲罰,屬于隱蔽性的傷害,既可能致使孩子出現退縮型人格,也可能造成孩子爆發型人格。
學習成績不好的小何在一次考試中取得高分,而老師一句“可能是抄襲的”話卻讓他從此頹廢;上初三的小陳給同班的女生寫了一張條子,老師便全班宣布他思想太復雜,這讓小陳痛苦萬分——記者昨天從南京天樂心理咨詢服務中心獲悉,同比去年,由于教師言語不當等校園冷暴力引起的青少年心理疾病人數猛增了30%。
差生成績提高老師竟稱抄襲
高一學生小何,成績差,不太遵守課堂紀律,好動。180厘米的個頭,被老師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坐,老師上課也不太提問他,班上有點“風吹草動”首先注意他,老師甚至讓班上的同學不要和他交往。而更讓小何痛苦的是,只要他成績略微考好,老師就這樣“表揚”他:“如果這次考試不是你抄的話,那你考得還是可以的。”小何說:本來也想努力學習的,但是聽到這話,卻怎么也使不上勁。
初三學生小陳,因對一女生有好感,鼓起勇氣給她寫了一張紙條,希望保持正當的交往和友誼。這個女生把紙條給了好友看,好友又把此事宣揚開了,惹得誰見到他都調侃一下,上課也不敢舉手發言,否則就會引起嘲笑,就連老師也對他另眼相看,“稱贊”他年紀輕輕、思想復雜。小陳哭著對心理老師說:“我連死的心都有了。”
校園冷暴力是變相懲罰
校園冷暴力已經成為導致青少年心理疾病增長最迅速的導火索。在對前來咨詢的青少年心理分析之后,南京相關心理咨詢機構提供的統計信息顯示,同比去年,由于校園冷暴力引起的青少年心理疾病人數猛增了30%。
教師言語不當成為校園冷暴力最突出的表現形式。中級心理治療師劉天樂老師介紹說,校園冷暴力實質上就是對學生精神的虐待,是對孩子一種變相的懲罰,屬于隱蔽性的傷害,既可能致使孩子出現退縮型人格,也可能造成孩子爆發型人格,這兩種極端的性格對孩子的成長都極為不利。老師或同學一個歧視的眼光、一句偏見的話語,都有可能讓孩子產生自卑、消極的情緒,甚至自暴自棄。近來,孩子因心理壓力過重極易產生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和精神分裂癥等各種心理疾病。
清除“冷暴力”社會有責
來自家庭、學校的冷暴力對青少年造成的軟傷害問題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劉天樂提出,首先,家長和老師應該從觀念上改變關心孩子的方式,不僅應該尊重優秀孩子的想法,也應該尊重“差”孩子的權益;不僅從生活和學習上關心孩子,還應該從精神上與孩子多做交流,不僅善于發現鼓勵孩子的優點,也要避免過分放大孩子的缺點。另外,同學們在相處過程中,要學會包容與理解,學會尊重人,多替他人著想;同時,作為正在成長的青少年,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學會適應環境,知道感恩,珍惜彼此相處的緣分,用快樂的心情面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