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9成心理問題來源于家長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0-31
閱讀 :474
當我們說“這孩子問題大了”
更應該反思:“家長的問題出在哪兒”
百名國際學校心理學專家昨在杭指出:青少年9成心理問題來源于家長
昨天,來自世界三十多個國家的一百多名國際學校心理學專家,在杭州召開主題為“心理健康與教育———學生、教師、家長”的第28屆學術年會。這次年會由省科協、國際學校心理學會、省心理學會共同主辦。
如何看待學校心理學,我們就一些例子請教了與會的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副教授、省心理學會學校心理學會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宏飛。
父親要做女兒最好的朋友
一位朋友女兒早熟,不喜歡和同齡的同伴玩;加上父母關系不和,她特別喜歡和大男孩玩。父親覺得她有早戀傾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好說歹說,就是沒效果。許多父母都面對這一尷尬的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的心理學家提出一個觀點:父女關系的好壞與女兒進入青春期的早晚相關。父女關系好的,女兒進入青春期較晚;父女關系差的或缺失的,女兒進入青春期較早。父女關系糟糕或缺失的女孩想要早點離開父母去尋找另外一個男人,而父女關系良好的女孩則不急著離開溫暖的家庭去面對不測的外部世界。
專家建議:父親要遵守兩個原則。第一:“從父女關系檢查自己的心理問題”。如果父女關系出了問題,不要馬上把責任推在女兒頭上,而要勇于把責任挑起來,以女兒做自己的鏡子,看看自己在女兒這面鏡子里到底有哪些毛病。單方面的反思還不夠,要請女兒對父親做直率的評價甚至批評。第二個原則就是“做女兒最要好的朋友”。
火車上,媽媽給12歲的女兒洗臉
前幾天,記者坐火車時發現這樣一幕:早上在火車上洗臉時,一位婦女拿著毛巾,給長得和她差不多高的女兒洗臉。我看了非常不解,忍不住問:“多大的孩子,還不會洗臉?”媽媽說,12歲了,不是不會,是怕她在洗臉時,碰到車上的盥洗用具,染上病菌。
這樣長大的孩子,心理問題肯定會有的。專家指出“與其說是孩子出了問題,不如說是父母出了問題,至少青少年9成心理問題來源于家長。”試想一個中學生,從未做過家務,甚至于自己的衣服、鞋帶都要家長代勞的孩子,如何指望他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展身手,游刃有余呢?
專家建議:許多家長在說出“這孩子問題大著”時,更應該反思的是“家長的問題出在哪兒”。
“為什么她不漂亮卻有人喜歡?”
“為什么老師讓他當學習委員,而我成績比他好卻沒選上?”“為什么同桌并不漂亮,卻有那么多人喜歡她?”“鄰桌近日老和我作對,說話不大友好……”當家長聽到孩子這些嘀咕時,就應該意識,孩子正在承受一種心理壓力。
為什么小學生就有這樣的壓力?專家認為是“疲勞教育”傷了孩子們的心。在學校,應試教育仍占主導地位,學校作業布置過多,在僅有的課余時間里,大部分家長仍不忘為子女請家教、送培訓班。長期的“疲勞教育”,將導致有的學生出現緊張、焦慮、自卑、恐懼等心理,有的還會出現輕重程度不同的對抗情緒及逃避、說謊、破壞等不良行為。同時,學校里的不公平現象也有可能加重學生的嫉妒心理和不平衡心理。
專家建議:小學在校內也應開展心理教育。學校如果以小干部“輪換制”代替班干部“終身制”,將有效地消除學生中的嫉妒、不平衡心理;讓高年級學生、團干部和老師擔任“知心姐姐、哥哥”,讓學生有講心里話的地方;當然,最主要的是教育要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