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逃學的原因分析
分類: 學習問題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9-29
閱讀 :410
一、學生學習的需要因素。學生對學習的需要來自于家長及學校的要求,小學生——中學生經歷著父母、教師要學習到我要學習的變化,是由主動到被動、好奇到探究的過程。學生逃學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需要的滿足受挫或喪失,往往表現為如下原因:1、父母對學生學習的目的的不良認知,2、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的影響,3、個體天實踐或受挫大于其承受能力,4、個體感到前途迷茫,無成就感。
二、學校教育教學的因素。要求過高,往往使學生壓力較大,學生的成就感不高;教育教學方法不切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水平,使學生感到單調、乏味、難以適應,使會對學習失去興趣,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不好,不擅于激勵學生,經常指責、批評、當眾使學生出丑。也是個重要原因。
三、社會亞文化的不良影響。簡單來說學生的逃學行為得到了非主流文化思潮及行為的支持。學生所處的環境有人逃學,人們對逃學的反應矛盾,讀書無用論的社會影響,社會上一些非主流活動刺激大大大于正統文化影響,而學生參與這些活動有較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四、家庭的影響。家長的經歷與言傳身教對一個學生的影響是自始自終的,家長對學生學行為反應矛盾或者表現為無可奈何,這無形中支持了學生逃學,家長過于嚴厲、要求過高或過于放松、要求很低同樣可以影響到學生,另外,家長的過分保護和溺愛也是重要因素。
五、學生個體因素的影響。學生學習的焦慮水平過高和過低,學習中成就感獲得的機會較少,沒有形成良好的自我激勵機制,逃學及參與非正統文化活動得以強化,個體對學習目的的認知缺失,成長過程中,多交參與違法、違紀活動,學生有神經癥行為(特別是多動癥)及品行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