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戀新解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5-02
閱讀 :300
“早戀”一詞,不知是何人獨創,還是約定俗成,反正近些年的使用比例是很高的。按字面解釋,應當是過早的戀愛,國人崇尚中庸之道,深信過猶不及,所以,絕大多數人是反對的,就連身處其中的所謂早戀了的年青人也大都忐忑不安,仿佛做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似的。
古往今來的許多中國人,對于愛情是不敢正視的,只做為街頭巷尾的議論,人前背后的私語,視男女關系如同洪水猛獸。這不獨對青年人如此,對成年人、老年人也是一樣,所謂“先立業后成家”,“兇奴未滅,何以家為”,“英雄氣短,女兒情長”一類論斷說的就是這層意思,仿佛愛情與事業是“勢不兩立”的。究其原因,是國人將功名利祿看得太重,孜孜以求,生怕其他什么東西鉆進來,影響了榮華富貴。“忠孝不能兩全”,為了盡忠皇帝,名垂青史,老娘都可以不要,何況老婆乎?
這種世俗的愛情觀直接影響了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對于早戀的態度。現在的“早戀”范圍集中在初高中學生身上,因為小學生多半是沒有這份閑情逸志,而大學里又普遍做出折中公充的姿態:即不支持也不反對。所以矛頭只好指向初高中學生了。當誨人不倦的老師們把不計其數的作業壓在他們身上時,當苦口婆心的家長無法與他們溝通時,這些涉世不深的青年們自然就要產生一些“不安份”的因素了。
面對著這些卿卿我我地出入于校園內外的青少年,家長、老師、學校都是深惡而痛絕之的。他們認為,早戀嚴重影響學習,有考不上大學的可能;早戀會產生一些社會問題;早戀的人年齡還小,不懂得愛情等等。
以上的理由有種種道理,但也未必盡然。早戀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程度,絕沒有校方或家長因為早戀對學生施加的壓力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程度重;假定小a談戀愛而沒考上大學,那你怎知他不談戀愛就一定能考上呢。影響升學的條件有許多,而決定性的條件則是因人而異,早戀并非對每個人都有那么大的殺傷力;早戀的確能導致一些諸如未婚同居之類的社會問題,但這些社會問題相對于成年人的離婚率升高,婚外戀普及,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至于有人說年齡太小,不懂得愛情之類,我想,中國古人不僅早戀,而且早婚,然而我們不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嗎?西方發達國家,根本沒有早戀這個詞,可生產力不也遠遠超過我們嗎?況且,這世上真有人懂得愛情嗎?即使有,也是實踐之后才有發言權的。倘若以“不懂”做為“不做”的理由,那人類早就滅亡了。
讀到此處,定會有人大搖其頭,認為筆者是在否定家長和社會各界對于青少年的教育,煽動早戀。首先聲明,絕無此意。本人只是對某些偏見做一些矯枉過正的反駁。圍追堵截的做法也是不應該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些家長請家教時,教師必須與子女性別相同、說是防患于未燃,這就很可笑了。弗洛伊德分析,兒子對母親有“戀母情結”,假定真有其事,那么,這一類家長恐怕就要與其子女永不見面才保險。
其實,戀愛有早晚之分就像習武有門戶之見一樣,乍一看蠻有道理,而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分析,則顯得鼠目寸光了。人生百年,匆匆而過,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愛情、事業等等重要的路口,該何時走,該怎樣走,都是最基本的人權,應該由當事人來決定,任何個人或集體都不能將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所以,對于早戀,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老師和黨校,都應當擺正自己的位置,調整自己的心態,用科學的方法去溝通和教育,而不要一味地防范與扼殺,須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