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貧富調查:金錢劃出的一道裂痕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4-25
閱讀 :295
大學生群體中的貧富差距在擴大,很顯然這是一道用金錢劃出來的裂痕。“窮學生”和“富學生”的生活差異使得心理危機開始在窮學生身上蔓延……對于校園里的貧富分化,你有何感想?
進入21世紀,中國的大學校園發生了悄悄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外化地體現在校園環境的日益更新、現代化上,更重要的是校園的主體之一――大學生這個群體的分化和重組。
韓東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擔任過所在系一個班的輔導員。在與學生比較深入的接觸中,上個世紀90年代初畢業的他很感慨于現在大學生內部的差異,“貧富差距在顯著拉大,正在大學生中間形成了一條逐漸蔓延的裂痕。”
家境貧寒的學生很少加入到學生組織中
雖然金錢無法評判一個人的價值,但財富擁有量上的不同卻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活動范圍和價值取向。這一點,在當前的大學校園內體現得尤為明顯。
“和以前不同的是,現在家境貧寒的學生加入到學生組織中去的較少。而活躍在學生組織中的,大部分是家庭條件優越的所謂‘富學生’。”韓東暉說。
在韓東暉帶過的那個班級里,進入到系里、學校學生會等學生組織里的是幾個家境寬裕的孩子,而來自西部以及農村地區的幾個“窮孩子”基本上和學生組織絕緣。
“并不是學生本身產生了對學生組織不同的看法,而是一個‘錢’字作祟。”韓東暉說,“進入到學生組織里,必然要增加大量的交際,這就需要你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因此,有錢的學生更容易、更喜歡到學生組織中去,交朋結友、開展社交,而貧困一點的學生自然就敬而遠之。”
由于在學校社交范圍的寬窄迥異、消費能力上的差別,學生之間的精神狀態也顯現出很明顯的差別,“一般是富裕一點的學生比較活躍,而貧困一點的學生則相對自我封閉。”韓東暉說。
心理危機在“窮學生”身上蔓延
在和學生們的接觸過程中,作為輔導員的韓東暉深切感受到了一種危機。
“相對于富裕一點的同學來說,一些貧困同學身上表現出了更多的心理問題。除了一般講到的封閉、自卑、缺乏自信外,偏激、悲觀和仇視感也有所體現。”
在韓東暉的班上,貧富學生差距巨大,“富學生”一個月消費至少在2000元以上,“手機費就要1000多元”,而“窮學生”一般靠助學貸款維持學業,消費窘迫,“幾年沒見買過一件新衣服的同學有好幾個”。富裕的學生基本上屬于兩大群體,一是政府和金融機構官員的子弟,二是私營企業主的下一代。而貧困的學生也來自兩大群體,一是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二是城市低收入階層。
“在一些窮學生看來,班上和學校里那些有錢的孩子,就是因為有個當官的爸爸和先富起來的家族。本來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就是由于家庭背景不同而差距日顯增大,這個感覺往往讓窮困一點的學生困惑而痛苦,從一定程度上讓他們在心理上產生對社會現實的不滿。”韓東暉不無擔憂地說。
事實上,許多貧困的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有不適應感是一個共性。上大學之前,雖然家境貧寒,但由于學習成績卓越,貧困學生還是受尊重和心理平衡的,但一旦進入大學后,大家都是學習上的精英,貧困學生突然間感覺自己的優勢蕩然無存,心理落差較大。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貧困學生感到自卑,自我保護意識陡然間增強,他們不愿意讓其他人感覺到自己的貧寒,于是和其他同學漸行漸遠,或者悶頭學習,或者走出校園到外面尋找可以寄托的機會。”韓東暉說。
貧富差距劃定學生交往范圍學校園畢竟是青春合唱的熔爐,從表面上看,都是一群莘莘學子在積極求學、展望人生、勃發青春。“裂痕,更大的是體現在隱性的方面。”韓東暉說。
由于貧富差距造成的交往范圍的不同,實際上大學校園內學生們對未來之路的期待和看法完全不同。“貧困一點的學生首先想到的是生存問題。”韓東暉說,“而‘富學生’由于有家庭提供強大的經濟來源,往往不擔心就業。”
兩種心態,事實上造成新一代的大學生自邁入大學校園起就注定不會唱同一首“畢業歌”了。
“大學四年,從窮、富學生的感受來說,他們的學習、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韓東暉說,“‘窮學生’在考慮生存,在擔心能否順利完成學業,物質上的匱乏成為壓在他們心中的一塊石頭;‘富學生’更多的是享受生活。”
四年下來,韓東暉感覺自己的學生差異很大,“雖然說還不能明顯地感受到已經劃分為‘貧’‘富’兩大群體,但關系緊密的幾個同學間確實很少有貧富的反差組合,從他們自然形成的一些小群體來看,雖然是以共同的興趣愛好為核心,但大背景還是以家庭條件為區分,窮的在一起,富的湊一塊。”
“越臨近畢業貧富學生差別越大。”韓東暉說,“富點的學生大三后就在外面租房子住了,基本與其他同學隔離,在等待著自己的家長安排下一步;而窮一點的同學在校園里焦慮地等待畢業。”
但貧窮不可能磨滅人們的志氣和意志,“事實上,就將來誰能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這一點上,我比較傾向于現在比較貧寒的那些學生。”韓東暉說,“從校園里很多所謂‘窮學生’身上展現出的刻苦求學、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確實能讓人感受到‘貧賤不能移’的人格力量。也許,貧寒,對于將來獲得成功的‘窮學生’來說恰是一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