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教育,一縷清風入校園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2-05
閱讀 :331
如何認識性別差異?女性成才道路上有沒有“玻璃屋頂”?近日,在上海大學開設的《女性學導論》公共選修課上,包括鄧偉志教授在內的老師和學生們一道將這些問號一一打開。
將性別教育引進高校,這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此前,僅在上海一地,就有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五所高校開設了婦女學和社會性別學的相關課程。
播撒性別平等的種子
大學校園,是學習知識,塑造和形成人生觀的重要場所。在這里,學生們可以學到相應的專業知識,獲得人生的經驗,為將來的生活和工作做好準備。但是,有些知識卻是缺失的,那就是大學生對性別的認識。
比如,怎樣面對社會對自己的性別角色的規范?一個沒有受到過性別平等思想熏陶和教育的人,能不能稱為一個合格的公民?面對身邊性別歧視的種種表象,是否可以熟視無睹?怎樣做才能改變它?社會轉型時期產生的社會問題,給實現兩性平等帶來什么壓力,應該如何面對?
這些問題的答案,大學生們在傳統的課堂上無法探尋。而以婦女學和社會性別學的研究成果為內容的各類課程,就成為大學生們新的知識增長點,也有的人將之稱為“性別教育”或者“性別平等教育”。
其實,在學校課程中加入性別平等的內容,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在瑞典,性別平等的教育內容甚至貫穿在中小學的教育中,比如為中小學設計的課程內容中就有尊重婦女、平等分擔家務的內容。一位瑞典女士半開玩笑地說,她就愿意找一個年輕的男朋友,因為他們從小就受這樣的教育熏陶,更懂得尊重婦女,平等相待。
在我國,隨著婦女學、社會性別學教學和研究的活躍開展,除了在學科專業領域內設立培養專門人才的婦女學碩士點,積極推動將這門跨學科研究納入學術主流以外,與此相關的一些課程也應運而生,并逐漸作為選修課在普通高校推廣。
在東北的大連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在西南的云南大學,在中部的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在南方的中山大學,在津京的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等,在全國范圍內,開設婦女學、社會性別學相關課程的大學已經達到幾十所。他們的授課形式不同,內容各異,但是,宗旨都是一個,在高等教育中傳播性別平等的種子。
課程的魅力所在
課程內容的耳目一新,是這門課在高校廣受歡迎的最大原因。
上海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的孫中欣老師自1997年開始就在社會學系開設了《婦女研究》。據她介紹,如今這門課開設了好幾輪,選課的學生也從最初的十幾個到如今的幾十個。她希望通過教學來培養學生批判性的眼光,挑戰現實社會中關于社會性別的“常識”,對當今中國社會現實中的性別問題保持一種敏感而深刻的觀察與體悟。
在孫老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中就有這樣的內容:收集古今中外有關性別的俗語/習語,比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背后的文化含義是什么?表演女性的“女性味”、男性的“男子氣”、女性的“中性化”,不同時期、不同文化對他們是怎樣評價的?比如當今企業界的女總裁的衣著裝扮,還有文革期間的“鐵姑娘”等等。
此外,師生的平等交流,男生女生的坦誠相待也是課程的魅力之一。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的鄭新蓉教授從1995年開始教授“性別與教育”課程至今已經將近10年了。她深有感觸地談到這些年來在這一領域教學相長的進步,老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經驗在不斷增長,而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似乎增長更快。每個學期之后,她總是興致勃勃地將學生的作業拿給同事們分享,這些學生的成果,也給教師們以壓力和動力。
鄭老師介紹說:“上個學期有學生在期末作業中,非常深刻地分析了近年來同性戀題材的電影。他們的思考已經涉及了我們在教學中很少正面觸及的內容―――身體和性,還有性取向等問題,而且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西藏民族學院的李波老師從2001年9月首次開設了《性別教育與人類發展》公共選修課,上課的有400多人,男生女生、藏族漢族、本科專科、文科理科都有,真是蔚為大觀。李老師認為,在長期的歷史和現實中,女性的主體意識被淹沒,因此課程有意識地強化女性的主體意識。從性別視角出發來認識自我、觀察社會、思考發展中的問題,使男女大學生都能清楚地了解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女性是如何生存和發展的,以及女性在未來人類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生存狀態。從而正確地面對現實,塑造自我,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針對學生的特點,課程中還簡要介紹一些藏族的性別觀念及西藏婦女狀況。學生們普遍反映這門課程“提供了性別公平的知識和觀念”,“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認識自我和世界的新視角”,通過學習,感到“受益匪淺”,“深入地了解了真正的男女平等的意義?!薄皩W會了怎樣去愛人,包括男人和女人”,有的藏族女生說,“培養了自信心和自主意識、公平理念”,有的同學還建議應將這門課程開為公共必修課。
來自學生的聲音
對于一門新的課程,學生們也經歷了從懷疑、排斥、接受,到產生越來越濃厚的興趣的過程。
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同學不了解課程的內容,認為“婦女學”當然就是研究婦女,男生覺得跟他們毫無關系,女生也覺得自己并不是所謂“婦女”,這門課對她們沒有什么意義。而現在,從這門課程廣受歡迎的程度就可以看出它被學生真誠地接納了,并且成為引發他們思考社會問題的思想武器。
有的學生反思在家庭中女性成員如何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有的人勇敢地指出自己和母親就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在華中師范大學“婦女與社會性別”課上,何艷玲同學在她的作業―――《工作中的兩種不平等:美女帥男的特權》中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她在文章中寫道:
現在大家都忙著找工作,我想就求職中性別差異談一談。
那次深圳某某局來招人,我們系很多人去了……當時我們系有一女生無論是專業成績還是綜合素質都很好,惟一的不足就是個頭矮了點,長得比較普通。每次她去都被別人清了出來,理由堂而皇之,“你個頭不太符合我們的要求?!被蛘哒f“我們這邊滿了?!碑敃r又有一漂亮女生進來了,招聘負責人站起來說:“其他人出去,我要面試。”然后,他也沒問什么專業方面的問題,就讓她唱了一首英文歌曲,就決定聘用她了。
你說這是多么無聊的事情!面試又不是選美,干嗎要那么注重外貌啊,我實在想不通。
婦女學不但帶來了學術內容和方法的清新之風,在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上也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不同,非常注重師生的互動關系特別是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而這種互動也并不僅僅是在課堂上。
廣州中山大學的艾曉明老師舉辦的性別與教育論壇,不但組織學生討論各種學術問題,也將干預社會、參與實踐列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她和學生們一起將反對性暴力、倡導女性性權利的著名戲劇《陰道獨白》首次以中文搬上了舞臺。她和學生們一起為遭遇約會強奸致死的黃靜奔走呼吁。他們的行動真正體現了性別平等教育的目的,教育不僅是為了認知,也是為了改造,創造一個更加平等公平的社會。
當然,在性別平等的教育中,男性并不應該是缺席者。鄭新蓉老師說,她剛剛開設教育和性別課程的時候,課堂上的男生真是鳳毛麟角,而且他們在課堂上也大多沉默不語,自居邊緣?!翱峙掠械木褪桥闩笥褋淼亩??!爆F在不僅在課堂上,出現了更多男性的身影,而且,他們也將社會性別問題作為跟自己密切相關的問題來看待,認真地思考、反思。
一些男生在作業中寫到自己在這個課程的學習中,雖然開始好像是個“受批判的角色”,但是在課程結束后也成了“女性主義者”,不愿再做偽裝堅強的所謂男子漢,希望能為男女平等而奮斗。
天津師范大學婦女研究中心主任杜芳琴教授多年來一直全心投入“在高校中發展婦女學和社會性別學教育”的課題,包括課程建設、師資培訓、出版書籍、建設網站等等。她認為:在高校中廣泛開展婦女學與社會性別學導論的課程,應該作為一個在高等教育中貫徹男女平等國策的一個重要內容。這項事業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另外,除了導論課程,在已有的各個學科中如何將社會性別納入學科主流也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婦女學與社會性別學在大學教育中的發展,給人們提供了促進性別平等的相關知識和分析工具,也賦予了人們創建兩性平等的社會的力量。大學的性別平等教育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每一個合格的大學生,不僅具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也應該具備先進的性別平等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