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中的黑色煩惱:口頭禪與年齡不相符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9-27
閱讀 :312
對高中學生口頭禪的研究表明,近八成學生在日常用語中表現出負面情緒
面對現代的高中生,在信息化、網絡化的當今社會,學生處在開放、復雜、濃郁的多元文化氛圍中。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應該關注學生的人格素養及人生態度。口頭禪是學生生活感受的側面反映,通過口頭禪或許能了解當代高中學生生活想法及人生態度。帶著這個問題,這學期我們對1951名高一到高三的在校學生進行有關口頭禪的調查。我們試圖按照口頭禪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對學生進行分類。將日常用語表現出正面情緒的學生歸為紅色,表現出中性情緒的歸為白色,負面情緒則歸為黑色。調查結果顯示,77.35%的學生對生活感受的表現均有黑色傾向。其中負面情緒又包括憤怒型、暴力型、貶鄙型、下流型等,例如:去死吧、我殺你、真笨、滾。
口頭禪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符的憂慮
個人生活感受和環境不同,對口頭禪的影響較大,導致研究結果有較強的分散性,為了能更好地看出規律,我們選取排名前九位的選項進行討論(見下表)。
從學生的口頭禪的內容看,整體較傾向于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特點,但也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符的憂慮。具體說,可以發現學生口頭禪中存在以下特征:
1、以心理描述為主,煩、悶、累是主調。
分析結果顯示,66.1%的學生口頭禪都以描述自己的心情為主,并且負面情緒占45.32%,大大超過正面情緒。由于高中課程緊張,學生感到壓力大,這種壓力在口頭禪中得以充分表現,也是學生宣泄壓力的一種方式。
2、文明水準有待提高,日常禮貌用語邊緣化
日常禮貌用語在學生口頭禪中發生了變異,學生間的交流出現了低級下流用語(主要是男同學間),反映了學生的個人素質和個人素養降低,從而影響班風、學風和校風。同時也可以發現女同學對于日常禮貌用語使用率高于男同學,學生見到老師時也能主動問好。
3、學習仍居第一位,考試、高考為最重。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習又是一種復雜而艱巨的腦力勞動,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能夠完成學習的任務,學生在思想上、心理上有一定壓力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壓力過大,超過了學生的承受能力,就必然會使其產生心理失調,經常會為自己的學習問題而苦惱。在學習問題上女生比男生容易憂慮,“又要考試了……”也成了成績較好學生的口頭禪。
口頭禪為學校德育工作找到著力點
從學生最常的用語中折射出對生活的煩惱、對學習的憂慮、對文明禮儀的缺失,為學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上描述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學生的德育素質在下滑。作為現存的一種社會現象,它卻會讓我們在驚詫與漠視之間,在加強德育工作與學生的實際需求之間加以反思:作為學校在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中,究竟要怎么做,又該做些什么呢?
一、應把禮儀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
禮儀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講文明、重禮貌、和善待人是我們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傳統美德。在當前,開展禮儀教育,進行禮儀規范訓練,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目前校園內五花八門的課桌文學、墻壁上的污言穢語隨處可見,上課遲到早退、講粗話、亂扔紙屑果皮等不良行為也禁而不絕。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學生無視校規校紀,行為不羈,只顧自己不顧他人;有的學生強烈地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卻不知尊重別人為何物,難以與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學生中出現這種“受教育沒教養,有知識沒文化”現象,是禮儀教育缺失造成的。而禮儀與道德的關系又是極為密切的,禮儀本身是一種既具有內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現形式的行為規范,通過謙恭的態度、文明禮貌的語言、優雅得體的舉止等方面表現出來,是人的內在文化修養、道德品質、精神氣質和思想境界的體現,沒有內在的修養,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因此,把禮儀教育納入學校德育工作是開展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
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解除煩惱
現在的中學生基本是獨生子女,不少人嬌生慣養、生活自理能力差,從小就承受著學習的壓力,家長對他們的期望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成為大部分家長的心愿。子女考試分數的高低成了家庭氣氛的指示燈。這種無形的心理壓力,導致了部分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甚至身心發展扭曲變形,所以重視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心理調節尤其顯得重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三、加強理想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教育
由于教育評價機制的問題,升學率成了普通中學的近乎唯一的追求目標,有些班主任以考大學為誘餌,甚至出現“讀書為了掙大錢娶美女”論調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忽視了學生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難題,學生的理想只是獲得好成績,能考上名牌大學,為了取得好成績可以不擇手段。在這種由家長、學校,以至整個社會哄抬起來的“高考文化”的氛圍中,使學生迷失了學習目標,迷失了道德底線。而理想是學生的靈魂,如果只“育身”不“育心”,培育的只能是沒有靈魂的人;如果只“育才”不“育德”,其教育產品就如同沒有生命的機器人。為此德育工作的首要課題是對學生進行崇高理想教育,通過教育讓學生對丑惡要有羞恥心,對科學要有好奇心,對事業要有進取心,對社會要有責任心,對人生要有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