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我教“如歌”
□華東師大一附初中高征國
這是一節新教材教法的研討課,當時我們從未想到這一節課會引來今天如此多關注的目光,其實這個關注早已不是停留在語文教學的教材教法上了。當時我和初中語文教材主編范守綱老師、陸繼椿老師及黃怡老師探討最多的是學生們對的看法停
留在什么層次,教學中他們是否會“打橫炮”將的討論引到與“”有關的問題上,有意地否定的美好和崇高,將世俗的物質評判與劃上等號……
在課前與學生的接觸中(上課的學生是臨時湊起來的),我突然發現他們竟只有初二,而我們的課文是供初三年級同學閱讀的,當時我最擔憂的不再是他們的“打橫炮”,而是沉默!
“你們對怎么看?”我試著問眼前的學生們。“哈哈……”幾乎所有的孩子都笑著在推搡著旁邊的孩子,奇異的目光掃視著我,對于他們來說,這個問題太棘手了,“你們周圍有嗎?”這時有幾個膽大的孩子叫了起來?!坝械摹蔽乙魂嚫`喜,但轉而是更大的失望,因為他們口中爆出的幾乎都是影視演員的緋聞和諸如“小燕子”、“流星花園”這類影視劇中的。
上課的時間快到了,我只能結束了和孩子們的短暫交流,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走進人頭攢動的教室。
“你們如果問父母‘什么是’,你認為他們會怎么說?”“說我太小不要問這個!他們就會看看我,然后走掉不睬我了。”孩子們的回答是意料中的,今天又有幾個家長會如蘇霍姆林斯基那樣解答孩子的提問,其實身為老師的我們又有幾個人正面地解答孩子的疑惑呢?
“我這里有一篇一個父親寫給他女兒的信,他的女兒就問了一個類似的問題。你們愿意聽一下嗎?”我看到了一大片充滿期盼的目光,這片目光讓我對上好這節課充滿了希望。
文章讀完了,學生們有的沉思,有的則興致勃勃地議論了起來,他們在為有那樣開明的父親而驚嘆,在為作者筆下那神圣美好的而心醉。
“作者筆下的蘊含于三次眼神,你們身邊有這樣的眼神嗎?你認為哪個眼神最美?”而后的學生發言是精彩的,他們列舉著他們身邊的樸實生活中的,父母的、祖父母的、路人的;他們試著探究著目光的變化,試著探究升華的過程。雖然他們的發言有些羞澀有些緊張,這一定是他們第一次在眾多成人面前談論愛,但我愈發感到欣慰,不僅因為我們的學生能夠理解、感受神圣美好的,更因為我知道一個的種子已經埋在了他們的心中。
“如歌”,我們無須為孩子的年齡是否適合讀涉及的文章而擔憂,我們也無須為他們是否會因為讀了這類文章會誤入歧途而杞人憂天,只要我們真正讓他們接觸凝聚了人類文明精華的、謳歌贊美神圣美好的文學篇章,我們的孩子就一定會懂得真正的,有一天擁有真正屬于他們的。
歷來語文讀
□語文特級教師陸繼椿
且不說每個人在幼年時從長輩講的民間故事里、從兒童讀物里、從耳聞目染的戲曲里、接受了諸如牛郎與織女、白蛇娘娘與許仙、梁山伯與祝英臺、白雪公主、海的女兒、灰姑娘、青蛙王子與睡美人……更不說青少年時期讀到的許多中外文學名著,即如《如歌》單元里節選的《簡·愛》,普希金的詩,單就語文課本來說,歷來都有作品入選,而且成為學生印象深刻的課文,即使在"階級斗爭"年月,《王貴與李香香》、《小二黑結婚》也赫然成為必讀課文。
我念高中時讀的高一《文學》課本第一篇課文就是《詩經·關睢》,也就是說,我一進高中,就從語文課文中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體味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的痛苦和"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幸福。接著是讀《詩經·兼葭》,又體味著"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向慕。接著又讀《詩經·氓》,看到了一個由"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以爾東來,以我賄遷"到"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及爾偕老,老使我怨"的悲劇結局。對這三首詩的反復誦讀,聽當時語文老師的動人解析,使我從詩的語言和意境中初步認識和理解了。后來還讀到《孔雀東南飛》、《陌上?!?,讀到《紅樓夢》里的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語",讀到《西廂記》里的"長亭送別"……可謂是不斷地從語文課中接受的熏陶與教育。甚至還有外國類作品,如《麥琪的禮物》(歐·亨利)中的純真,《套中人》(契訶夫)中的迂腐,都是給學生印象極深的課文。
可見,是人類生活中自然的事情,時代不同,其實一樣;每個人的唱的歌都不一樣,這也就成了文學作品多彩畫卷中的永恒主題。語文課也一直在用名作薰陶和教育學生,現在出現《如歌》單元,從語文教材本身來說只是形式的演變,對當今社會來說也許比過去更需要的引導與滋養,才徒然產生如此的社會轟動了
下一篇:口頭禪看出你的性格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青少年性觀念悄然變化 婚前性行為呈低齡化趨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