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28歲的史蒂文-加里提生活在加拿大。他說:“這種事情是在大約3年前開始出現的,當時我買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機。坐在沙發上的時候,我時常會感到手機在振動,于是便把它從口袋里掏出來,但只發現原來是我的大腿在動。”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身為網站開發人員的加里提在自己的博客上描述了一再出現的“假警報”。從網友的留言來看,事情有些不可想象:居然有三十多名手機用戶表示,他們也曾經歷過幻振這種怪事兒。
克利夫蘭大學醫院行為醫學計劃負責人杰弗里-賈納塔指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幻振現象可以用“假設導向型搜尋”――有關選擇性監控身體感覺的理論――加以解釋。
這也就是說,當手機用戶對振動保持警惕時,他們便可能遭遇零星的“假警報”。
“在這種模型的作用下,手機用戶會格外注意可描述為手機振動的感覺,因此會對非振動的感覺表現得過于敏感,誤以為有人撥打電話。”
手機幻振也可以用“神經可塑性”加以解釋。神經可塑性是大腦形成新的神經連接,對環境變化做出反應的一種能力。
賈納塔說,當手機用戶有規律地經歷諸如振動等感覺時,他們的大腦便會為這些感覺建立連接。“但因振動的感覺形成或被其使用的神經連接很容易被激活。它們太過牢固了,而類似的感覺又與這個模型融為一體,從而成為大腦的一個習慣。”
大學醫院負責通訊的副總裁羅布-懷特豪斯堅稱,他每天都會經歷幻振,這無疑是在證明時時與他人保持聯系是多么重要。
從某種程度上說,經常與他人保持聯系實際上是表達一種心理需求。
這就好像,當第一封電子郵件走入視線的時候,我們便會連續查找信箱,如能收到新郵件畢竟是一件非常興奮的事情。
不管怎么說,我更喜歡這種解釋而不是說‘我瘋了’。”
下一篇:白領:別讓焦慮癥打垮你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遠離焦慮 重拾快樂情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