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這樣作出封閉的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1-25
閱讀 :416
封閉的心理讓我在現實的生活里受盡了委屈和無奈,我不止一次因它而埋怨自己,遷怒別人,使我常遭冷落和不屑;而現在,我終于能從這泥潭中解放出來,我發現,生活原來十分美麗,我應該好好地享受生活,快樂地度過人生的每一天。
我是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里,兄弟姐妹很多,家庭十分困難。小的時候,我十分要強,自尊心也特別強,但是我十分膽小,總不敢在別人面前說話;爸媽管教特別嚴,對我的學習要求得一絲不茍,不許罵人打架,那時上學我經常被人欺負,但是膽小怕事的我總是把委屈埋在心底,不敢告訴父母,他們也從來不關心我的內心世界;小學時,我的成績一直都第一,年年拿獎狀,被老師和鄉親們稱為”聰明的娃兒“,所以,我認為我總是比別人優越,這種看法埋在我骨髓里,烙在我的心靈上,使我難以掙脫它的影響。因此,在童年里,由于各方面的影響,我形成了自尊、清高、孤僻、膽怯、外表文靜的性格,在我未走出農村到外面去讀書的時候,它沒有給我帶來什么影響,但是,當我走出之后,我發現,它已為我鋪設了一條直接地走向封閉的道路。
上到初中,就讓我深深地受到委屈,因為我未能順利走進縣里的重點初中,而是到了一所在人們的眼里注定是沒出息的鎮初中,在那里,剛開始時,我成績還是很好,但是后來一落千丈。因為,在學校里我沒有交上一個朋友,不僅如此,我還多次因某些小事對同學大發雷霆,委屈的心讓自己對學習全部失去興趣,逃課成了家常便飯。到初三,我還念念不忘自己應該是個“聰明的娃兒”,想通過提高學習成績挽回自己的面子,但是,在時間的緊迫面前我已無力回天,中考一塌糊涂,于是我落榜了,但是,為了給自己借口,尋找心理上的安慰,我給自己下的定論是:沒有努力學習,有機會我一定要讓天下的人看到我的聰明!
中考回家,父母也知道不會考得很好,我自然是歸隱書房,不想見人,還經常對父母發脾氣,怪父母沒有把自己轉到縣城去讀,在鎮里讓我學壞了。做父母的明白要強的我不服輸:為什么比我高一屆的鄰居能上縣重點高中而我卻不能?但是我已無路可走,復讀嗎?我很想。但在小學一個老師的介紹下,我自費走進了縣里的另一所高中——一所比普通高中更好的高中,因為它在縣城。
走進高中,我發現我的中考成績在新生中排在最后面,坐在位子上,不敢與周圍的同學聊中考,誰問起我時,我總是生氣地避而不答,但在我心里,我覺得我一定比他們強,我一定用我的實力去證明這一點,第一次段考,我的成績排在班上第16名。在整個年級里我的成績比中考成績排名提升了兩百多名,令坐在我前面的一位女生對我刮目相看,她拿著年級最高分的成績與我的成績相比看還差多少,我發現后,叫她不要比了,等我的成績超過她時再相比。
高二高三,我的成績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果然突飛猛進,名次屢屢出現在年級第一名的位置上,我終于找到了小學時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老師事事偏袒,同學個個羨慕加妒忌。但是,與我取得的成績相反,我的同學關系卻一波三折,先是高一時與同班同學公開吵架,后來是差點惹得一位同學對我拳腳相加,原因是我固執、辛辣,傷人地說話。同時,同學向我提問題,我總是愛理不理,自以為是;在生活上,我也是事事爭勝,其實那時對我好的同學都處處讓我,但是我卻認為這是應該的,孤僻、清高和固執的我常常不能與同學們玩在一塊,使自己的言行越來越偏激和固執,總認為自己是對的,直至后來,在大學里,我終于走進了“封閉心理”這一門坎,并在里面忍受了足夠我一生回味的委屈、無奈和痛楚。
走進大學,清高自傲而很少與同學交往的我原來是多么的幼稚。在大學生活里,我發現我很少能和同學們一塊,往往在討論某一件事的時候,我的意見總與他們相反,我面紅耳赤地爭論,為的是讓他們認同我,但是他們很平靜,總不理睬我的失態,而此時,卻不再有高中時老師的安慰與呵護,我委屈得心里滴著淚,我覺得自己好像被人拋棄,此時,為了尋找別人對我的認同以滿足自己心理需要,我經常做出一些與平時格格不入的事,但總不奏效,反而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渺小,好像我在他們面前可有可無。從此,我失眠了,功課也一落千丈,補考隨著逃課而來。
就這樣,當我忍受著各種不順利的痛苦的時候,我已是大三,此時,我慢慢發現,自己是有著嚴重的心理缺陷,于是,我走進了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接受了心理醫生的指導,我把自己心中的所有苦悶和不幸和盤托出。原來,我自己是在一座自己給自己建造的小屋里團團轉而四處碰壁,但外面的世界我一無所知,同時,我發現自己原來有許多話要講給別人聽。
在心理老師的建議下,我開始學著每天笑對別人,接受別人的話語和行為,并試著從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而且每晚寫一篇總結和個人感受,一個星期寫一個大總結,剛過短短兩個星期我發現自己已能坦城寬容地接納別人,隨后的兩個星期,我開始小心翼翼地用最平實最體諒對方的語言與別人交流,同樣地寫個人體驗和總結。兩個星期很快過去后,我發現,與別人平等地交流原來是多么有趣、有意義,原來別人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樣處處和我作對處處奚落我。在隨后的日子里,我認真地參與班級和學校的活動,客觀地認識周圍的人和事,冷靜地思考和對待每一件事,認真安排自己的生活,我慢慢地發現,這樣的生活既充實又愉快,原來生活是可以這樣快樂度過。通過努力學習,我還拿了獎學金,我想,這樣我才算是個“聰明的娃兒”吧!
回首我的心路歷程,我深深地感受到,人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他總不能避免與周圍的人和事發生關系,所以,我們要努力學會與別人協調地相封閉的心理讓我在現實的生活里受盡了委屈和無奈,我不止一次因它而埋怨自己,遷怒別人,使我常遭冷落和不屑;而現在,我終于能從這泥潭中解放出來,我發現,生活原來十分美麗,我應該好好地享受生活,快樂地度過人生的每一天。
我是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里,兄弟姐妹很多,家庭十分困難。小的時候,我十分要強,自尊心也特別強,但是我十分膽小,總不敢在別人面前說話;爸媽管教特別嚴,對我的學習要求得一絲不茍,不許罵人打架,那時上學我經常被人欺負,但是膽小怕事的我總是把委屈埋在心底,不敢告訴父母,他們也從來不關心我的內心世界;小學時,我的成績一直都第一,年年拿獎狀,被老師和鄉親們稱為”聰明的娃兒“,所以,我認為我總是比別人優越,這種看法埋在我骨髓里,烙在我的心靈上,使我難以掙脫它的影響。因此,在童年里,由于各方面的影響,我形成了自尊、清高、孤僻、膽怯、外表文靜的性格,在我未走出農村到外面去讀書的時候,它沒有給我帶來什么影響,但是,當我走出之后,我發現,它已為我鋪設了一條直接地走向封閉的道路。
上到初中,就讓我深深地受到委屈,因為我未能順利走進縣里的重點初中,而是到了一所在人們的眼里注定是沒出息的鎮初中,在那里,剛開始時,我成績還是很好,但是后來一落千丈。因為,在學校里我沒有交上一個朋友,不僅如此,我還多次因某些小事對同學大發雷霆,委屈的心讓自己對學習全部失去興趣,逃課成了家常便飯。到初三,我還念念不忘自己應該是個“聰明的娃兒”,想通過提高學習成績挽回自己的面子,但是,在時間的緊迫面前我已無力回天,中考一塌糊涂,于是我落榜了,但是,為了給自己借口,尋找心理上的安慰,我給自己下的定論是:沒有努力學習,有機會我一定要讓天下的人看到我的聰明!
中考回家,父母也知道不會考得很好,我自然是歸隱書房,不想見人,還經常對父母發脾氣,怪父母沒有把自己轉到縣城去讀,在鎮里讓我學壞了。做父母的明白要強的我不服輸:為什么比我高一屆的鄰居能上縣重點高中而我卻不能?但是我已無路可走,復讀嗎?我很想。但在小學一個老師的介紹下,我自費走進了縣里的另一所高中——一所比普通高中更好的高中,因為它在縣城。
走進高中,我發現我的中考成績在新生中排在最后面,坐在位子上,不敢與周圍的同學聊中考,誰問起我時,我總是生氣地避而不答,但在我心里,我覺得我一定比他們強,我一定用我的實力去證明這一點,第一次段考,我的成績排在班上第16名。在整個年級里我的成績比中考成績排名提升了兩百多名,令坐在我前面的一位女生對我刮目相看,她拿著年級最高分的成績與我的成績相比看還差多少,我發現后,叫她不要比了,等我的成績超過她時再相比。
高二高三,我的成績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果然突飛猛進,名次屢屢出現在年級第一名的位置上,我終于找到了小學時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老師事事偏袒,同學個個羨慕加妒忌。但是,與我取得的成績相反,我的同學關系卻一波三折,先是高一時與同班同學公開吵架,后來是差點惹得一位同學對我拳腳相加,原因是我固執、辛辣,傷人地說話。同時,同學向我提問題,我總是愛理不理,自以為是;在生活上,我也是事事爭勝,其實那時對我好的同學都處處讓我,但是我卻認為這是應該的,孤僻、清高和固執的我常常不能與同學們玩在一塊,使自己的言行越來越偏激和固執,總認為自己是對的,直至后來,在大學里,我終于走進了“封閉心理”這一門坎,并在里面忍受了足夠我一生回味的委屈、無奈和痛楚。
走進大學,清高自傲而很少與同學交往的我原來是多么的幼稚。在大學生活里,我發現我很少能和同學們一塊,往往在討論某一件事的時候,我的意見總與他們相反,我面紅耳赤地爭論,為的是讓他們認同我,但是他們很平靜,總不理睬我的失態,而此時,卻不再有高中時老師的安慰與呵護,我委屈得心里滴著淚,我覺得自己好像被人拋棄,此時,為了尋找別人對我的認同以滿足自己心理需要,我經常做出一些與平時格格不入的事,但總不奏效,反而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渺小,好像我在他們面前可有可無。從此,我失眠了,功課也一落千丈,補考隨著逃課而來。
就這樣,當我忍受著各種不順利的痛苦的時候,我已是大三,此時,我慢慢發現,自己是有著嚴重的心理缺陷,于是,我走進了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接受了心理醫生的指導,我把自己心中的所有苦悶和不幸和盤托出。原來,我自己是在一座自己給自己建造的小屋里團團轉而四處碰壁,但外面的世界我一無所知,同時,我發現自己原來有許多話要講給別人聽。
在心理老師的建議下,我開始學著每天笑對別人,接受別人的話語和行為,并試著從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而且每晚寫一篇總結和個人感受,一個星期寫一個大總結,剛過短短兩個星期我發現自己已能坦城寬容地接納別人,隨后的兩個星期,我開始小心翼翼地用最平實最體諒對方的語言與別人交流,同樣地寫個人體驗和總結。兩個星期很快過去后,我發現,與別人平等地交流原來是多么有趣、有意義,原來別人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樣處處和我作對處處奚落我。在隨后的日子里,我認真地參與班級和學校的活動,客觀地認識周圍的人和事,冷靜地思考和對待每一件事,認真安排自己的生活,我慢慢地發現,這樣的生活既充實又愉快,原來生活是可以這樣快樂度過。通過努力學習,我還拿了獎學金,我想,這樣我才算是個“聰明的娃兒”吧!
回首我的心路歷程,我深深地感受到,人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他總不能避免與周圍的人和事發生關系,所以,我們要努力學會與別人協調地相處,而不要把自己隔離和封閉起來,否則只能使自己與這個世界越離越遠。其實,只要我們敞開心扉,我們會發現,生活原來這樣美好,人間原來這樣溫暖。
我,就這樣走出了封閉的自我。
處,而不要把自己隔離和封閉起來,否則只能使自己與這個世界越離越遠。其實,只要我們敞開心扉,我們會發現,生活原來這樣美好,人間原來這樣溫暖。
我,就這樣走出了封閉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