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心罰”孩子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1-06
閱讀 :434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家長體罰孩子的現象(尤其在城市)是大大減少了。但還是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對“不爭氣”的子女出言訓斥與嘲諷,這就是所謂的“心罰”。殊不知,這對于孩子稚嫩的心靈有多大的傷害。一般來說,孩子心理比較脆弱,其自尊心像“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那樣”,對待它,我們應“十分小心”。不管家長訓斥與嘲諷的出發點多么善良,理由多么實在,但其教育效果必然適得其反。
對孩子“體罰”不好,“心罰”更是不該。“哀莫大于心死”,家長用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體罰“文明”,但它帶給孩子的傷害絕不會比體罰小。從某種程度上講,可能還有過之而無不及。體罰傷害的是孩子的身體,而“心罰”更多的是傷害孩子的心靈。受“心罰”的孩子自尊被摧毀,自信被打擊,智慧被扼殺。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在世界上最值得信賴的人,熱愛孩子是父母的天職。但怎樣去愛,如何去教育卻大有講究。任何情況下,家長都不應該用諷刺、挖苦的語言和方式會傷害孩子,不應該心罰或變相心罰孩子。如果那樣做,則是家長的失職,是家庭教育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