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鬼臉背后的心理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8-22
閱讀 :364
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一些兒童喜歡扮鬼臉,一天到晚沒個正經樣子,不是皺鼻子,就是擠眼睛,像個馬戲團的小丑。隨著年齡的增大,兒童會逐漸成熟,幼時的一些鬼臉、洋相、小動作漸漸地被拋掉。但是,也有的孩子,雖然年齡在不斷地增加,這種小丑式的行為卻并沒有改掉,相反地卻變成了他們人格行為的一部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小丑般行為”。
對兒童做鬼臉的行為,首先應分析他這種行為背后所隱藏的心理。
1、為了引起他人對自己的注意。有的兒童,看到大人對自己很冷漠,很少注意到自己的存在,便想方設法地要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因此,便采取了這種令人發笑的行為,以尋求他人的注意。
2、轉移成年人的注意力。有的兒童,不小心做錯了事,為了逃避父母的責罰,他們往往用這種古怪可笑的行為來轉移家人的注意力。
3、為了緩解與父母或別人之間的矛盾。有的兒童,也愛通過做一些鬼臉,擠眉弄眼兒來打破尷尬緊張的局面。有的孩子看到父母生氣了,或者得罪了別人,就想用這種辦法逗別人發笑,從而緩解雙方的矛盾。
4、為了達到幽默的效果。除上述幾種目的性很強的扮丑心理以外,為了模仿別人的幽默也是其中的一種心理。
上面分析的四種原因,可以說是兒童做鬼臉、出洋相行為中經較常見的四種心理。家長要改掉兒童的這種行為,應分析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動機,以幫助他們戒掉這種不好的行為。
要治療孩子做鬼臉、滑稽逗趣的行為,最為有效的辦法是教給兒童真正的幽默。一些高雅的幽默電影、幽默的故事都是兒童學習幽默、體會幽默的極好教材。家長可以和兒童一起觀看或閱讀這方面的幽默,最好能邊看邊給兒童做出分析,使孩子認識到小丑行為并不等于幽默。如果兒童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并不美時,就會自動放棄那些讓人看了不舒服的行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