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直面孩子問那事的尷尬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fā)布 : 05-31
閱讀 :417
什么時候、以何種方式對孩子進行?當教育界人士還在為新頒布的《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中是否應讓初中生初步了解避孕知識而爭論不休時,我們的孩子卻已在向家長提出了挑戰(zhàn)--- 【典型案例】 “這個小東西保護誰的安全呀?” 今年春節(jié)長假,我們帶著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和3位老人一起到寧波旅游。夜宿賓館時賓館除了提供洗漱用具以外,還提供了一些需要自己付費的東西,并提醒顧客外包裝一經拆封,即算使用。已經有了不少旅途經驗的兒子很老練地告訴外公外婆和爺爺,這些東西我們不需要,就不要動它。 晚飯以后,兒子一貫是要看電視的。3位老人一路勞頓,早早地便想休息了。我則和先生偷閑逛起了寧波夜市。直到華燈俱滅,我們倆才游興未盡地回到賓館。早已等急的兒子這次沒有像往常那樣上躥下跳地責怪我們,我預感他一定是做了什么可以讓我們抓小辮的事兒了。 果然,兒子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媽媽,可能你要幫我付10塊錢了。”哈,一定是閑不住手腳的兒子終究還是拆了那些個包裝,明知故犯嘛,這次一定要好好說說他。“媽媽,這到底是什么東西?我以為是薄荷糖,還是進口的呢,我就拆了,可好像不是糖。”兒子手里拿著一個包裝盒問道。我一看,不禁臉一熱,原來兒子拆的是!再仔細看包裝盒上的文字,的確有“薄荷味”的說明,怪不得兒子會把它當成薄荷糖。 “媽媽,這東西粘粘的、韌韌的,我以為是QQ糖之類的東西,可是說明書上寫是外用的,它到底派什么用啊?” 看來,兒子已經把這個玩意兒研究過了,該怎么對他解釋呢?我故作鎮(zhèn)定,指著盒子上的字說:“這的確不是糖,盒子上不是明明白白地寫著‘安全套’嗎?” “這個又小、又軟的東西能保護誰的安全呀?” “……”我一時語塞。 “媽媽,這個圖上畫的好像是套在‘小雞雞’上的,是保護‘小雞雞’的嗎?就像你的罩罩一樣?” 我以前曾經給兒子解釋過媽媽為什么要比爸爸多穿一件小衣服的道理,沒想到兒子的聯(lián)想那么快。“你說的也有點道理,但也不全對。”我給兒子解釋:“媽媽的胸部需要一直地保護,爸爸不需要,僅僅在需要的時候才使用。” “那什么時候爸爸才需要用安全套呢?” 看來,兒子今天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沒有滿意的答案,他是不會輕易罷休的。 我略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對兒子說:“你已經知道了你的生命是來自爸爸的精子和來自媽媽的卵子相結合的產物,對嗎?可是,爸爸有好多好多精子,媽媽也有好多好多卵子,要是他們都結合起來的話,那你就會有許多許多弟弟妹妹了,可是,我們有你這樣一個寶貝就夠了呀,所以,就給爸爸穿一件小外套,把他的小精蟲都裝在這外套里,這樣,就可以保證這些小精蟲不和媽媽的卵子相遇了。” “哦,原來是派這個用處啊。”兒子恍然大悟,終于不再追問了。 我長長地松了一口氣,天知道他下次還會提出什么更棘手的問題來。 【建議對策】 父母最有權對孩子因材因時施教 什么時候開始對孩子?并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孩子是不是有探究這個問題的時候,當孩子有了困惑向你求助時,并不代表他開始變壞、變復雜了,其實孩子需要的答案很簡單,遠沒有我們成年人想的那么復雜,或許兒子這天之所以會追根究底只不過是想要為自己竟會把這玩意兒當成糖找一個合理的借口。倒是家長的態(tài)度比孩子的問題更重要,家長的遮遮掩掩或者嚴厲呵斥也許會使孩子產生好奇心或者罪惡感。 [對爸爸媽媽說]究竟在什么年齡開始,對孩子究竟可以講到什么程度,男生女生可不可以在一起講,這些問題都是教育專家需要討論的問題,但是,教育是講究個性的,最有個性的教育其實就是家庭教育,因為只有爸爸媽媽才最有權利也最有可能對孩子進行因材施教和因時施教,尤其是像這樣比較私人的話題,有時候由家長來講或許比較合適。 所以,家長的態(tài)度是至關重要的,你若遮遮掩掩或者嚴厲呵斥只會增加孩子的好奇心或者罪惡感。等到他不再問你的時候,也許他已經找到了他以為能解決問題的答案,而我們卻無法保證孩子自己找到的答案總是對的。 [對孩子說]當爸爸媽媽對你們的問題支支吾吾回答不清的時候,你們要知道,不是他們不想告訴你,而是有可能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是怎么一回事,因為他們在你們這個年齡的時候也沒有人告訴他們這是怎么一回事。不如把你的看法和你已經得到的知識直接與他們交流,說不定,你的某些知識比父母的更完整,因為你接受過正規(guī)的教育呀。 長輩的態(tài)度可能會讓你反感,但是,當把自尊心放下來以后,不妨把長輩的建議和你的決定比較一下,兩者分別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你對什么結果比較滿意。其實,比較以后,你會發(fā)現,長輩們的建議通常還是比較合理的,只不過讓我們不能接受的不是他們的建議,而是他們的態(tài)度。(王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