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在性文化節“專家論壇”開始之際,記者就一些熱點話題獨家采訪了部分專家。
單身生育:不可能開禁
(引子)羊城晚報10月29日報道:在廣東居住的30歲女子王霞(化名)在丈夫去世前,已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在醫院培育出16個胚胎。她想為亡夫生孩子的愿望,與衛生部禁止單身女性實施輔助生育的規定存在沖突。經過三個月的申訴,衛生部最近正式答復,王霞可以接受生殖輔助治療,從而成為全國首位在丈夫死后進行人工輔助生育的“單身女子”。隨著獨身人群的擴大,單身女性生育權問題引起討論,有北方省份曾一度出臺政策規范單身女子接受人工授精,后來被國家明令禁止。
(專家看法)廣州市人口與計生局局長劉毅東認為,單身生育從中國的法律、國情和社會倫理道德角度都不允許:國家《計生法》規定,一對夫妻終生生育一個孩子,因此一個女子或男子不可以生育孩子。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出發,如果女性獨身不結婚,允許通過人工授精“借種生子”,那么,相應地獨身男性也應當獲得同等權利,可以“借腹生子”,這樣一來,社會倫理關系將產生混亂。
同性戀:可否收養子女
(引子)學界估計,中國同性戀者約4000萬,占人群的3%。近兩個月來,國家衛生部、廣東省疾病控制中心等相繼開展與同性戀有關的科研,“同性戀”這個字眼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公眾視野。而記者采訪發現,不少男同性戀者對于被劃為“艾滋病高危人群”十分抗拒。政府對他們的態度如何?同性戀者有機會獲得平等的婚姻權和生育權嗎?
(專家看法)中國性學會理事長徐天民指出,政府和學界開始關注同性戀,是出于艾滋病疫情控制的需要。目前在許多國家,艾滋病在男同性戀者當中高速蔓延,美國舊金山的艾滋病感染者中,42%是同性戀者;中國臺灣的同性戀者在艾滋病感染人群中占的比例更是高達53%。中國大陸尚無相關數據,但國家衛生部、廣東省疾病控制中心今年下半年相繼開展與同性戀有關的研究。
初步的調查發現,男同性戀普遍存在多性伴、少安全措施的現象,由于無法合法組建家庭以約束“性道德”,每位男同性戀者擁有性伴侶的數量從十幾個到上百個不等。因此徐天民把男同性戀者、賣淫女和吸毒者列為“艾滋病高危人群”。
據介紹,中國政府和民間現在對同性戀普遍持寬容態度,不限制、不干涉,但是也沒有法律認可和保障。同性戀者在美國、歐洲的婚姻權也還沒形成共識,相關的立法工作中國也不可能完成。徐天民的個人看法是,目前對同性戀者只能提倡單一性伴侶制,并在合法收養子女上給予一定的特殊政策,至于同性戀者的生育權,這個話題還為時尚早。
性教育:宜從9歲開始
(引子)廣州媒體昨天報道,一項由市教育局發起的學校性教育正在廣州40多所中小學、幼兒園開展。對1600多名中學生的調查發現,約有25%的同學曾與異性擁抱,約10%的同學曾與異性接吻。在廣州編寫的《性與健康》教育系列讀本中,供高中教育的內容包括教授安全套的使用方法,但大部分家長表示“萬萬使不得”,結果這個現場示范的實驗課題擱淺。青少年性教育的尺度和時機到底如何把握?
(專家看法)市人口與計生局宣教處段建華處長認為,目前學校的教材、師資、設備滿足不了青少年求知欲的增長,他們往往是在同學、朋友間口口相傳有關性知識。而一些學校對青少年的性教育太過“急功近利”,采取在一兩年內把所有的知識教給他們的短期行為。
段建華介紹,美國的性教育從7歲開始,最早學習的題目是男女性器官識別;到13歲以后,開始教如何處理異性關系,如何自我保護,出了問題應當向那些機構求助,初中開始已經由學校派發安全套,十五六歲的孩子甚至把收集不同花樣的安全套作為一項類似集郵的愛好。
段建華認為,我國青少年性教育宜從小學9歲、10歲左右開始,其時正是女孩月經初潮、男孩初次遺精前的一兩年,讓他們提早知道這些知識并正面引導,性教育應從性器官-性道德-自我保護-性技巧循序漸進展開。
下一篇:心理治療中心可信度高療效好?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失眠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