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現如今,越來越大的工作壓力和生活中的繁瑣雜事,讓很多人都心煩意亂,有部分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的人,就選擇了自殺來擺脫這些煩惱。對于自殺,心理學界一直對此認為十分神秘,在精神分裂、抑郁、自殺三大心理疾病中,唯有自殺是所有心理學家最想探知的秘密區域。隨著自殺人數近年來逐年提高,讓人們不禁想問:到底有什么過不去的坎非要用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逃避呢?小編為大家總結了一些容易自殺的人群,希望大家能夠引起重視。
(一) 家長有自殺傾向
很多自殺者的父母都有過自殺的念頭或者行為,尤其是母親的影響更大。例如:自殺者的母親因婚姻破裂,常鬧著要自殺。故此,這些年輕人的自殺,亦只是將家庭內的潛在自殺意念,具體表現出來而已。
(二) 暴力傾向的父母
暴力傾向的家庭往往孕育出青少年自殺的案例,這些青少年的父母平日教養子女模式較苛刻,常用暴力的管教方法,兒女幼時常受虐待。
(三) 家庭的危機
家庭危機也是人們選擇自殺的原因之一,即使這危機不以自殺者為中心,但卻會影響全家。例如:兄弟姊妹中有人患病,令父母全神貫注病者身上,因而減少對自殺者的責任及關懷。
(四) 抑制情緒
大部分企圖自殺者因危機的出現而變得抑制,但亦有情緒顯得甚為激動或敵對的時候。在自殺前,他們對現況一般都感到無助,對危機的解決認為無望。
(五) 侵犯或沖突
自殺者常常覺得自己不被諒解,他們往往有著一個無法解決的沖突。例如:自殺者成績平凡,但家長堅持要老師安排轉讀名校;自殺者雖然極喜歡就讀原校,但轉校的決定無法改變。
(六) 外控個性(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學者曾對一百個自殺及非自殺兒童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自殺性兒童除了對將來沒有期望外,他們的外控個性亦是顯著高於非自殺兒童。自殺危險度高的兒童相信一切事物成敗都是受外在力量(如:家人、師長、運氣)所控制,所以他們便不會設法去克服面對的困難。
(七) 低幻想力
運用羅夏(Rorschach)墨跡測驗,學者發現住院的自殺及非自殺兒童在幻想力方面有顯著不同。曾自殺的兒童對將會發生的事情較少想象,他們的傾向是行動多於想象。對一般兒童,幻想除了能延犀一些激動的行為外,亦可讓他們將預想情境在腦中加以學習;自殺危險度高的兒童則多缺乏此種適應機制。
(八) 解決困難能力較弱
在困難面前的抵抗力較弱也是很多人自殺的原因之一,研究顯示自殺者解決問題的能力頗弱,甚至較其他精神病人更差。這現象在幼童、青少年及成人中均有發現。相對於正常組別,自殺危險度高的兒童在面對困難時,不但未能思考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且對他人的建議,卻諸多挑剔及不滿。
自殺危險度高的兒童,在處理問題時一成不變,缺彈性,較傾向孤立自己,或以藥物及毒品麻醉逃避。
(九) 沖動個性
很多青少年自殺都屬于沖動型的,也就是說,他們選擇自殺均屬於一時魯莽的行為,例如被父母責罵成績不行或者被老師批評之類的。學者認為青少年企圖自殺者的個性多屬十分沖動,他們自制力甚低,其自殺多未經慎密考慮而決定。這種個性可能受家庭內處理沖突的方法所影響。
(十) 學業欠佳
自殺者很多因家庭及情緒等問題而無心學習,就業情況也甚差,而且有頗多濫用藥物或毒品者。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學業成績欠佳或失業與自殺并無直接因果關系。學童的學業成績或就業情況,只是反映學童的個人性格、成長狀況及家庭成員的親密和互相支持程度。若家庭內關系欠佳及個人性格成長受阻,學童的學習或以后的就業也自然出現問題,最后亦可能因某一次較嚴重危機的出現而導致自殺。
(十一) 過往自殺紀錄
自殺未遂的人再次自殺的概率逐年上升,香港就有類似的發現,1981年香港島一項調查顯示,百分之二十自殺者曾經有過自殺的紀錄,其中更有百分之三十五是用同一方法自盡的。
看了以上關于自殺的內容介紹,你是否有所了解呢?生命是可貴的,是無法重來的,不要因為一些暫時的苦惱或者困難就輕易的放棄生命。生活中我們要多多往好的方面去想,多發現生活中的美,而不是總看著身邊的陰暗面,那只會讓我們陷入更加消極的循環當中。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下一篇:·自殺者的心理狀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剖析青少年自殺的心理問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