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老人心理淺探
一位熱心助人的求助者熱愛幫助老人,常到獨居老人家中探望和在養老院義務服務,她不明白老人的心理狀況為何如此地不穩定,一會兒待她如親人,一會兒卻如同陌路,而最令她困惑不解的是有些老人常向她要錢。要理解這些我們要從老人的社會功能的退化和身體機能的老化這兩方面去考慮。
廣東有句俗話“老人如細蚊”(細蚊就是小孩),也就是說老人的心理會退行回幼兒的階段,他們有時會表現得像小孩,其深層次目的就是為了博得監護人(他們的兒女)的照顧和呵護(這些更主要是心理上的照顧和呵護),用潛意識的語言解讀就是“我要你照顧和呵護我,就像當年你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照顧你們一樣對待我”,然兒女自己也有兒女,老人們便要和孫子孫女們“競爭”,也就是會對孫輩產生內部認同而要“成為”他們。另一方面,由于老人的身體的老化(它是一個過程,初期老人們還可以說自己“還不老”,然到了身體機能衰退到一個階段后他們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同時還會產生具有“毀滅性”的挫折感,無意義感和絕望),包括行動能力和身體健康,為了平衡這一身體的老化老人們只能將心理退行回幼兒階段。
廣東還有一句老話就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個寶是帶什么感情色彩我們這里姑且勿論,相信這句諺語背景是封建制度下的小農經濟以及封建君主的統治,那時老人們在家中因為輩分高,所以雖然不一定抓有實權,但也鐵定擁有無上權力,同時因為那時的信息傳遞不如今天,人們掌握知識的機會不多,大多數人只能經歷年月的洗禮中積累知識,老人們在這方面自然擁有權威。然這個狀況自毛澤東時代起就不復存在(當今還有少數農村對村中的老人懷有“非一般”的敬意,但這些顯然都帶一些神怪色彩,人們對老人更多的是敬畏),社會主義主張勞動光榮論,鼓吹“不勞動者不得吃”,而且大力推行“多產政策”,婦女們爭當“英雄母親”連生7、8胎不在話下,“勞動力”生產蒸蒸日上,而且全民學校馬克思毛論,在新思想的沖擊下全民積極性劇增,小伙子們“走上歷史大舞臺”,勞動生產率不高知識又落后的老人只得退下來。
現今的西方經濟主義再次發起新一輪的攻擊,老人們逐漸淪為子女的包袱,家庭的累贅,社會的負擔,由于咱們國家人太多(當年的“英雄母親們”的驚人產量,并以此作為人口基數每個時期成幾何級數膨脹),社會福利薄弱,老人們的醫療費用更成為中低收入家庭的致命傷,“寶”不但變成“廢”還被社會“唾棄”。
有人會問,社會存在著種種對老人的偏見,兒女們沒有盡責任,老人們當年“養兒防老”的“苦心”白費,但為什么老人們不站出來勇敢地爭取屬于他們的權益而甘愿淪為弱勢群體被人拋棄鄙視呢?沒辦法,因為他們當年都是這樣對待他們老邁的父母的,他們反抗,就是對當年自己的“所作所為”和背叛和承認,他們的良心不允許他們他們享受這些權益。然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當然整個社會都還是一個個個體組成,一下子使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轉變幾乎不可能,但我們可以從個人做起。
獨居、養老院、面臨死亡的真切的威脅,讓老人們嚴重缺乏安全感,身體健康、機體的活動能力、子女的愛、已經風華不再的容貌......通通都遠離老人們而去,老人們似乎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抓住”,但他們要抓住一些“東西”,一般等價物的最高形式——貨幣,便理所當然地承擔了這個責任(錢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最高形式,可以購買所有的商品,而且“錢”同時是權力、健康、威望、人的社會價值等等的象征,而這些正正就都是他們已經失去的)。
另外一個造成老人心理反復無常的原因,就是老人們會相當大的程度上活在“回憶”之中,無論回憶的性質如何,充滿的是回味還是批判和懊悔,都會引起與老人現階段生活和心理狀況的極大的沖突。他們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已經“變為”需要別人照顧的小孩,被社會、兒女唾棄又奈何自己沒有“獨立生存能力”(這個所謂的能力是社會“賦予”的同時又有老人本身的因素,是這兩個因素導致的共同結果),深感羞恥、侮辱但又不得不委曲求全,所以和老人相處的過程中他們自然會戴著一副有色眼鏡看待你,對你行為言語會極度敏感和在意,情緒也十分容易波動。
下一篇:老年人患上科技恐懼癥怎么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老夫少妻可延緩生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