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幾乎每一個強迫癥患者,都有一段讓自己很不高興甚至恐懼的生活經歷……
在下意識里,你會認為如果做某件事,就能避免再次出現那些曾經傷害過你的事或物。當遇到有可能發生那種不快的情況時,就會無意識地重復那個動作或想法,來達到你心理的平衡。
實際上,這是一種人類自我保護的過激反應。
壓抑性遺忘的內容往往是強迫癥的癥結,只要解開這個癥結,就等于找到了治療強迫癥的最佳途徑,所以,想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患強迫癥,就要設法找到你不愉快的回憶。
阿蓮的“煩惱”
阿蓮的辦公桌是全部門最干凈整齊的,大大小小的文件物品,要是不安頓齊整了絕不罷休,桌角上多了一點灰塵都會讓她渾身不舒服。領導把活交給她干都很放心,因為阿蓮對每項任務都會反復再反復認真檢查,一般不會出錯……這仿佛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令同事們相當“欽佩”。阿蓮半開玩笑地說:我不會是有強迫癥吧?
“這不是強迫癥,是強迫個性的一種表現。”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理科副教授謝海燕這樣說。但是,目前在大都市的白領中,強迫癥確實相當常見。
正常人都有輕微的強迫經歷
先談一下強迫現象:幾乎所有的人可能都經歷過強迫現象:比如有時會有一首歌老在腦海里響起,或者出門后總在擔心屋門是否忘記鎖了?煤氣是不是沒關好?甚至會因此回家檢查。可以說80%以上的人都曾有過強迫現象,如果這種強迫現象程度輕微,持續時間短,不會感覺很焦慮,也沒有“反強迫”的心理,就是一種正常的表現。
怎么樣才算是強迫癥?
強迫癥是焦慮障礙的一種,包括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
①強迫觀念———患者反復思考一些想法,比如懷疑、回憶、窮思竭慮等;②強迫行為———患者反復做一些沒有必要的行為,如反復檢查、反復洗手、反復計數以及儀式性動作等等。強迫和焦慮就像一對雙胞胎一樣,強迫癥患者往往會有明顯的焦慮癥狀。
強迫癥狀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患者明知強迫癥狀不合理或沒有必要,但無法控制自己,越是企圖努力抵制,越感到焦慮不安和痛苦。為了避免焦慮的發生,患者只好去想、去做。這個特點稱之為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反強迫。2.患者能夠意識到這種強迫的意識和沖動來自于自我,而不是來自于外界,是自己的想法。
強迫癥的心理根源——害怕
“潔癖是強迫行為中最常見一種。”謝海燕指出,在強迫癥的發生中,社會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致病因素之一。凡能造成長期思想緊張、焦慮不安的社會心理因素或帶來沉重精神打擊的意外事故均是強迫癥的誘發因素。
潔癖人群由于害怕受細菌病毒污染,在這一強迫觀念的影響下產生相應行為,每天需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反復洗手、洗衣服、消毒殺菌,明知沒必要卻控制不住。
“潔癖患者的房子可能很臟,但總會控制不住洗手,洗完手后用一條他認為很合適的,其實已經幾個月沒洗過的毛巾擦手。一天洗掉兩三塊肥皂,洗到手的皮膚已經洗爛了都不罷休。”謝海燕說,潔癖患者往往來自于“不安全家庭”———父母經常吵架、留守兒童,父母親過分嚴厲、常年被父母忽視……這些成長環境沒給孩子足夠安全,他們就會用自己的方式,不斷地洗,來自我保護。
而在一些來自農村的患者中,更突出的表現是道德感過強,對“性”的過分自我譴責。他們認為性是不潔的、很臟的東西。一些女患者表示自己一看到男性,就會忍不住看他的下身;而一些男患者則是看到女性就會幻想與她性愛的場景。這種思維和行動讓他們很害怕,覺得自己很臟,于是他們不斷壓抑自己的這種想法和行動,卻越來越嚴重。
而在城市的人群,發病則更多由于習慣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做事追求完美,事后反復檢驗,苛求細節,以及遇事猶豫、懷疑或按部就班。為此,他們常焦慮緊張和苦惱。體系化的思維和高強度的工作容易造成身心疲憊,也會形成公式化的反射依賴。易受上司苛責的工作環境,更容易使個性內向的人產生工作隱憂。當軀體健康不佳或長期身心疲勞時,均可促進具有強迫性格者出現強迫癥。
強迫癥的發病原因還與以下幾點有關
No.1 遺傳因素
患者近親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如父母患有本癥,則子女的強迫癥發病率是正常人的2-4倍。
NO.2 性格特征
1/3強迫癥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強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強迫性人格特點。其特征為猶豫、固執、謹慎、過分注意細節、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過于刻板和缺乏靈活性等。
NO.3 大腦病變
據謝海燕介紹,抽樣調查顯示,強迫癥患者的大腦結構和化學成分與正常人有所區別,主要是大腦神經遞質失衡,從而出現各種強迫癥狀。我們的大腦之所以能夠實現各種生理功能,主要是通過各種不同神經遞質的傳遞來實現,神經遞質就好比是郵差,不同的郵差傳遞不同的信息,發揮著各種不同的生理功能。研究發現強迫癥患者體內往往會有5-HT、DA(多巴胺)、Sigma(西格瑪)受體以及中樞谷氨酸能神經元功能障礙,而抗強迫藥可使失衡的神經遞質趨向正常,從而使強迫癥狀改善。
教你擺脫強迫癥
“強迫癥相當于精神心理科的癌癥。通過治療,強迫思維能少50%已經不錯了。”謝海燕指出,強迫癥在臨床工作中是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為什么呢?因為雖然從精神疾病的分類中看,強迫癥是神經癥的一種,屬于輕的精神疾病,但實際上,強迫癥的治療比抑郁癥、焦慮癥都要困難一些,癥狀改善可能比較慢,服藥劑量一般也偏大。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給患者及其家庭都帶來巨大的痛苦和負擔。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強迫癥的治療。
心理治療:不理不怕不對抗
一旦確診強迫癥,首先要考慮的是及時進行心理治療。有一部分精神科醫生的特長就是心理治療,找這部分精神科醫生做心理治療最合適。其他精神科醫生可能特長不是心理治療,但也可以做心理治療,像支持療法、認知療法等等。此外,臨床心理學工作者,比如醫院的心理治療師等掌握臨床心理學知識的人,也是不錯的選擇。
A.不理:不理是強迫癥患者最為明智的策略。告訴自己或者有強迫癥狀的家人,TA的這種焦慮和想法很正常,但其實沒必要太完美,過分夸大自己的責任。如果強迫癥狀并沒有引起患者的焦慮反應,那么久而久之,它就會因為感到“無聊”而告退了。
B.不怕:癥狀出現就讓它出現吧,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即使對我造成一點不利的影響,也是暫時的、有限的、可彌補的。如果我能不怕,不與之對抗,我的心理素質就會越來越強,那么從長遠來看,我會越來越好,我也一定會成功和幸福的。
C.不對抗:強迫癥狀之所以出現,正是由于患者不允許這種癥狀出現,非要和它對抗,這反而是在提醒、興奮、強化自己產生強迫癥狀。此時你越是強烈地強迫自己“不強迫”,實際上就越是強迫自己去“強迫”。
家屬注意:及時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
患者可以去反復重復想或者做,一旦焦慮緩解,家人可以幫助TA及時轉移注意力,去做有價值、有意義、富于建設性的活動,強迫癥狀會慢慢好轉。
藥物治療:善用抗抑郁藥物
單純的心理治療如果不能解決問題,就需要給患者一根拐杖———藥物治療。雖然強迫癥的發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確,但是有研究表明患者腦內神經遞質失衡是造成其發病的重要原因,抗強迫藥物就是針對這幾個環節發揮作用來治療強迫癥的。
目前的抗強迫藥物都是抗抑郁藥,而抗抑郁藥物往往也可以治療焦慮,有些抗精神病藥也可以治療抑郁、強迫,因為這些藥物都可以作用于大腦的5-HT、DA等多種神經遞質,而這些神經遞質和強迫癥、抑郁癥、焦慮癥的發生均有密切的關系。就目前的現狀來看,抗強迫藥物對治療強迫癥還是有著良好的療效的。
案例
與強迫癥的8種典型表現
強迫癥發病的誘因可能多種多樣,發病的發現也各不相同,謝海燕用8個小故事介紹了強迫癥的8種比較典型的表現。
1 恐懼思維
強迫思維的患者,令其恐懼的思維往往稀奇古怪。有的人看到水珠圓形的東西就害怕,感覺會給他帶來災難。有的人則是害怕某些數據。
謝海燕曾接診過一個病人,他是裝修工人,很害怕別人打開瓶子,他感覺打開瓶子后,自己會被吸進瓶子,特別是蓋上瓶蓋的動作讓他更抓狂,他會感覺自己已經給封起來,釘死了。
28歲的小玲,第二個孩子已經兩歲多了,還總是說自己患有產后抑郁癥。每次在新聞中看到有人死傷等血腥事情,就會想象成這個死者是自己兒子,越想越真切,還擔心自己會拿刀把兒子砍成一塊一塊。看到家里買來的肉,還會聯想是豬肉還是人肉,不斷詢問老公。她的恐懼思維讓家里人相當痛苦。
2 怕病類:以為自己得了癌癥
怕病,總擔心自己可能得了某種病,這樣的強迫癥患者也不少。前段時間,有一個從外地到廣州經營的35歲的老板,就總懷疑自己得了癌癥。坐著想,站著想,躺著還想,想到后來不停地去醫院檢查自己是不是得癌癥了,醫生一看,體溫正常,各項指標都沒問題,建議他來看心理科。經過治療,目前已經開始好轉。
3 咬住一句話不放松:從早問到晚,就為一句話
女演員小范長得很漂亮,但是就因為聽到別人的一句話,說她鼻子不夠挺,從那以后她滿腦子都是鼻子,還跑到醫院門診問醫生:她的鼻子挺不挺,難不難看。醫生說不難看的,她出去了。走到門口又放心不下,為了等別的病人就診,她足足等了4個小時,又進來,還是問醫生:我的鼻子難不難看?走到醫院門口的公交車站,又折回來問。晚上,不知道怎么讓她打聽到了醫生的住址,特地等在小區門口,看見醫生走出來就說:最后再問一聲,我的鼻子這樣不難看吧……
4 數數類:無限大到底是多大?
一位男學生,一天打電話給謝海燕,說:“救救我,我已經沒辦法了,有件事我怎么也想不明白,無限大到底是多大?無限小又是多小?”他認為整個社會應該都是清晰明白的,一點點模糊都受不了。
5 關門類:門窗、水龍頭到底有沒有關好
走到小區門口處突然不能確認自家門窗是否鎖好,于是回去檢查;總是懷疑自家的煤氣或者水龍頭到底有沒有關掉……為了確認類似的細節,強迫癥患者能花上好幾個小時。有位女病人,33歲,住在5樓,出門才走到4樓,突然覺得不放心,好像沒把門鎖好。她回去看過,下到一樓又覺得門沒關,結果上上下下跑了10趟,花了1個多小時的時間。
6 做飯類:一定要先放鹽
44歲的余姨,對所有的家務活都制定了量化、公式化標準,而且要求家里人必須嚴格按照這個標準執行。有一天中午,家里煮海鮮面條時,老公沒有按照要求先放鹽再放味精,她馬上暴跳如雷,指著老公的鼻子哭鬧說這樣面條肯定不好吃了,味精肯定有毒了,以致最后面條煮干了,她仍不依不饒,不肯吃東西。
7 “潔癖”類:一天洗掉3塊肥皂
50多歲的張姨,對身體的清潔已達到吹毛求疵的程度,手一拿過東西馬上就要洗,一天可以洗掉3塊肥皂。她一雙手經過長年反復頻繁清洗的“折磨”后變得慘不忍睹,多處完全脫皮發炎。不僅如此,張姨強烈要求老公也要這樣做,如果老公不肯,張姨就會感覺老公很臟,不肯與他同床。老公始終不能消除張姨頑固的想法,最終忍無可忍,向法院提出離婚。
8 動作儀式類:坐凳子、上廁所都有儀式化動作
一個23歲的女孩,是一位重度強迫癥患者。無論干什么,都有一套固定的標準動作:把水杯放在家里的茶幾上,方形杯子的邊角一定要對齊茶幾上鑲嵌的牙線,而且不能壓線;她的凳子從來不用手拿,怕臟,坐下去必須符合程序,先用腳鉤到固定位置,然后左走幾步右走幾步,坐下去凳子還不能挪動,否則重來;疊被子要1個半小時,一定要先左手再右手,再滿足她心目中的規定動作細節,其實最后被子疊成什么樣她并不管;去廁所也是儀式化的動作,上趟廁所可能要1小時。
下一篇:心理療法因人而異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宅”多了易患抑郁癥 如何處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