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大學生們,你的身體健康嗎?面對這一詢問,敢說自己身體健康的大學生并不多,知道健康是怎樣一個概念的人就更少了。
大運會期間,記者有機會對大學教師、教育專家、大學生、科研人員等方方面面人士進行采訪、交流,深感當前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原國家教委曾對12萬名大學生身體健康進行了一項抽樣調查。調查顯示,80%的學生視力近視;23·3%的學生因壓力而患疾病;每年因病退學、休學和的學生數字更是觸目驚心。
大學生們,你健康嗎?在采訪中,不少學生認為“我健康,因為我沒病”。其實,這是一種對健康認識的誤解。
武漢工業學院的周瑞琪老師說,國際上對健康有著明確的定義。聯合國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但指身體沒有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健康有十個標志:有充沛精力,能從容不迫地對待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精神壓力;處事樂觀,態度積極,能勇于承擔責任;善于休息,睡眠良好;適應能力強;體重合適,身體挺拔,勻稱;眼睛明亮,反映敏捷……看看我們校園中的大學生,在這個標準下量一下,你們真的健康嗎?
事實上,影響當代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以及體制影響最大。日前,北大、清華對57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學生們每天除了上課外,有一半以上的人每天還要花2至5小時的時間做作業。而這些學生升入高校之前,62%的人每天做功課的時間長達4至5小時,每周能從事1至2次體育活動的學生僅占41%。
此外,學校體育設施不好、有效體育活動少、對體育教育認識不夠等因素也客觀造成了學生身體健康情況差。
大運會組委會辦公室主任顏振痛心地說,學校體育常常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許多高校體育教育只是令人遺憾的低水平,學生基本上是學完丟光,健康狀況怎不令人擔憂。
國家教育部部長陳至立,也在此間大聲疾呼:提高大學校長的體育意識刻不容緩。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大學生們缺乏對體育的興趣及體育鍛煉習慣,也是影響其自身健康的重要原因。
來自上海33所高校的抽樣調查顯示,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學生人數僅為18.5%。不少學生認為自己運動能力差,沒時間,沒必要,不如搞公司、搞創業。大運會期間,常聽見各高校的體育教師感慨,美國大學生每周要進行12個小時以上的課外體育鍛煉,80%的人參加了各類體育俱樂部;而我們的大學生呢,做廣播操得請老師點名監督,組織個運動協會得攤派名額……反之,吸煙成了提高學習效率、消除疲勞、表達友情的“最佳方式”,喝酒談天、通宵打牌等等成了“休閑”。
與此形成反差的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運會的學生運動員更多是德、智、體全面均衡發展。長期以來,他們持之以恒,積極健身,學習也不松懈,成績優良,且為人處事得體大方,許多人還是研究生。 四川著名的民營IT企業托普集團首席執行官宋如華說,能在公司中謀得一席之地并有所作為的,一定是熱愛體育、體魄強健的畢業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勝任高強度的工作量。
健康體魄是新時代對人的基本要求,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做為新世紀的棟梁,一代天驕的大學生們,邁開你們的雙腿,揮起你們的雙臂,將汗水撒向體育鍛煉的運動場,“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吧!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