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到美國前就聽說,許多哈佛、耶魯的教授常說本科生比研究生聰明。為什么?在我看來,本科生沒有接受太多專業訓練,提問也好,討論也好,直接立足于生活經驗,不太受學科的束縛,所以比較有原創性。研究生專業訓練多了以后,容易為學問而學問,多從自己的專業角度提問、討論。但專業僅是某些專家對現實的一個簡單化的歸類。生活中許多活生生的東西給漏掉了。一個學者最珍惜的,就是人家能夠直接基于現實的經驗,把自己專業分類中漏掉的東西撿回來。從這個角度講,本科生的問題和看法更加“原始”、未經雕琢;研究生操心專業太多,原創性被學科所馴化,思想被別人給套住,講出來的話太文縐縐,已經沒有那么“生猛”、有活力了。
讀柏拉圖的《理想國》,里面的蘇格拉底在討論如何培養統治精英的問題時,他的起點,竟是怎么馴狗!好的狗,對敵兇狠,對主人溫柔。怎么把這種對立的品性培養到城邦的守護者身上?他提出音樂、詩和體育兩方面的訓練:前者使人溫和儒雅,后者使人剛毅兇猛。你能想象,在我們一個名校的教育系的討論班上,那些一級級考試上來的博士們,在討論培養精英的問題時,會遵照馴狗的規則來推理嗎?這樣的路數是哪個學科的呢?這在我們看來恐怕簡直就是“農民意識”、愚昧無知,是土老帽兒把人貶成了牲口。然而,柏拉圖筆下蘇格拉底的原創性,就在這種“糙”勁兒上。被學科包裹的太多,這種人類原始的“糙”勁兒就沒有了,創造的沖動就被文化給馴服了。也正是基于這個立場,我認為專業可能會傷害學者的原創力。大學里面的教授,需要時不時拋開自己的專業、脫掉學者的衣裳,什么都寫,什么都想,赤身裸體、直截了當地面對生活。這才能保持“糙”而不“粗”、“深”而不“晦”的知識品格。
以上拉拉雜雜,講的不過是個人片面的經歷,但多少反映了美國大學的現實。我在《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一書中,則討論得更細致一些。我希望讀者以中國大學的現實對照一下,看看我們究竟缺少什么。用最簡單化的說法,從討論班出來的學生,到了社會,馬上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能夠貢獻什么別人沒有的東西。因為他每天上課就是演習這些技能。上大課滿堂灌4年,到了社會上就容易不知所措,因為自己在學校很少主動說過話,很少獨立解決過什么問題,甚至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實說,我很難想象,我在討論班上的幾個“優勝記略”,在北大的課堂上能夠被激發出來。
在中國讀書,總擔心自己沒有學問、不懂什么。在美國讀書,總擔心自己沒有思想,沒有激發人的能力。一年下來,你發現學到的死知識似乎有限。但整個環境,都在逼著你創造、冒險,走別人沒有走的路徑。討論班上,同學競爭常激烈,爭先表現自己的智慧。你講不出有意思的話,馬上就被撂到一邊,成為無足輕重的人物。所以,這種環境下出來,個人進取精神必須非常強才行。這樣的大學,實際上是這樣一種文化:不在乎你知道什么,但刺激你一刻不停地進取、創造,不論撿起什么都能鬧出一番動靜來。這是現代社會的精神,也是現代大學的精神。這種精神,和我們從小背書的傳統是相反的,對當今中國大學中的整個既得利益集團都是一個挑戰。找不到這種精神,中國就不會有一流大學,也很難成為一個世界一流大國。
(閆莉莉)
下一篇:十種站相透露女性心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拆穿男人的10種假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