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上網成癮,對智力發育的影響非常大”。這是通過對北京、南京、貴陽的中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后,北京咨詢熱線咨詢師孫欲曉得出的結論。
孫欲曉認為,一般正常人智力發展到24歲左右才基本完備,而11—12歲的孩子正處在第二,生理、發育都不完備。孩子上網成癮后,會忽視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將“阻礙”智力的正常發育。
昨天,記者就此采訪了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上海市社會學會副秘書長崔麗娟博士以及華東師范大學學系李國瑞副教授。兩位專家認為:“孩子上網成癮是否影響智力,家庭引導是關鍵。”
上網成癮造成思維簡單化
李國瑞副教授認為,人的智力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概念和體系,一般認為,智力分為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邏輯推理能力及創造力等六個方面,智力的核心是邏輯推理能力,智力的最高層次是創造能力,人的智力一生都是不斷發展的。
孩子上網成癮容易造成思維“簡單化”、“僵化”。世界本來是復雜多變的,再復雜的電腦游戲也是一種人設計的程序性的東西,對網絡游戲上癮,容易認為現實問題可用簡單的方式去解決。他舉了一個例子,某男和女友鬧矛盾,他因痛恨女友便在網絡游戲中虛擬一個女友模型,每次玩網絡游戲對模型女友進行報復后,就達到某種平衡,久而久之,他對這種虛擬的虐待“上癮”了。但他這種簡單的思維方式非但沒解決問題,反而使他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退化了。而沉溺于網絡的孩子也會出現類似情況,他們對現實生活關心不夠,忽視許多生活常識,這也減弱了他們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能力,從而難以適應社會。
李國瑞副教授說,一些網絡游戲還帶有很強的暴力色彩,在這些游戲中,如果要“順利”地闖關就得用血腥的手段來“解決”,這是一種單一的克服困難的方式,同時造成孩子對生命的漠視,簡單地將人和物分成好和壞,對他們的“德商”造成負面影響。
家庭教育方式給孩子壓力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崔麗娟分析,在我國,孩子的學習壓力較大。除平時學習基礎功課外,一般周末父母要求孩子學習琴、棋、書、畫等,這些活動目的性較強,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某種期待,因而會對孩子造成一定壓力。而運動、上網等是一種能量的宣泄,這些活動本身伴隨著某種放松和愉悅,孩子要釋放壓力,而網絡在某種意義上能滿足這種需求。有些父母怕孩子出去交往出事,而上網沖浪、玩游戲似乎有一些“電腦”科技的含量在里面,父母認為至少使用電腦不會出大的“亂子”,或許接觸網絡還能提高點電腦知識。這種認識失之片面。
“人是社會的人,不去與現實中的人打交道,會產生孤獨感,所以上網聊天、玩網絡游戲成為孩子消除孤獨的一種途徑,而長期依賴網絡來宣泄這種孤獨會造成‘上癮’。”崔麗娟博士指出。
與孩子交流是治“網癮”良方
“在美國,網絡的普及率比中國要高,可美國孩子上網成癮的幾率非常小。他們把網絡僅僅當成一種普通的日常交流方式和使用工具,他們覺得跟爸爸媽媽一起交流、跟其他孩子玩、出去運動非常愉快,為什么一定要呆在網上才能減輕壓力呢?”崔麗娟感慨道。
崔麗娟認為,家長多跟孩子交流,鼓勵和引導孩子同朋友多交往,多參加各種運動,讓孩子課余生活豐富點,或許是一種治療網絡上癮的好方法。
>>>下一篇:用良方治“網癮”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專家給青少年網迷的十條建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