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知”媽媽為何也要打孩子
分類: 兒童心理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1-08
閱讀 :373
摘自:中國青年報
“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有一種挫敗感,感到無能為力。”郗女士說。郗女士是北京一家報社的主編,丈夫是博士生導師,有一個6歲的兒子,按說,這樣的家庭在子女教育問題上應該沒有什么困惑,但最近,郗女士卻為兒子的教育問題大傷腦筋。
教育孩子時不能簡單地采取暴力方式,這幾乎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共識,尤其像郗女士這樣的知識階層,接受了很多現代民主教育理念,一般都不認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觀念,可最近,郗女士不僅打了兒子,而且還打了好幾次。
俗話說,打在兒身,疼在娘心。兒子挨了打,郗女士心里也難受,而更讓她煩惱的是,打兒子的行為讓她不得不正視:在兒子的教育問題上,自己有時是那么無能為力。
“我知道應該怎么做,但是時間不允許”
郗女士最近一次打兒子是寒假前的一天,這天郗女士要去報社開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議,一分鐘也不能遲到,可是,兒子的老毛病又犯了——說什么也不去上學。
不愛上學,是兒子從上幼兒園時就落下的毛病,隔不了三兩天就會犯上一次。郗女士為了防止兒子痼習重犯,特意早起了半個小時,沒想到兒子真的就在這天犯了毛病。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郗女士從和顏悅色到面露慍色,從輕言輕語到大呼小叫,兒子還是固執地坐在地上不愿意出門。還剩下10分鐘的時候,郗女士終于忍無可忍,一個巴掌打了下去,緊接著又一個巴掌打了下去,再下去是一串巴掌,然后拎起兒子就往樓下走。
任性的兒子還沒來得及做出反抗,已經被突然變得很強大的媽媽推到了上學路上。
問題終于解決了。
“其實,我知道問題并沒有解決,兒子不愛上學的毛病并沒有就此改正?!臂啃睦锖苊靼祝瑢淼哪骋惶靸鹤拥酿罅暱隙ㄟ€會犯,而且解決起來可能會更難,“我知道按照科學的教育理論我不應該打兒子,可是我沒辦法。誰能教會我在10分鐘之內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我絕不會打他的。我知道應該怎么做,可是時間不允許?!?BR>
郗女士和兒子之間這么激烈的沖突是近一兩年才多起來,這可能與兒子一天天長大,自我意識越來越強有關系。
郗女士遇到的問題也是不少職業女性面臨的難題。
在郗女士家所在的單元,還住著3個跟她的兒子年齡差不多大的男孩子,只要家里有人,4個家庭的大門總是敞開著,讓孩子們可以自由自在地一起玩耍。4個媽媽也經常一起交流經驗,如何化解和兒子之間的激烈沖突、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書上的教育理論,是這4個媽媽最常交流的話題。
“為了給兒子講道理,我們在貨架前逗留了兩個小時”
“我其實不想打兒子,而且每次打過他之后,我要花更長時間和精力來化解打罵所帶來的副作用。”郗女士說。
只要有時間,郗女士更愿意用講道理的方式跟兒子達成協議。
一次,郗女士帶兒子到超市買東西。兒子在光盤貨架前停住了腳步,他希望擁有一整套《四驅兄弟》(動畫片光盤,共有8張碟)。類似的光盤家里已經有了不少,而且郗女士希望兒子能體會父母掙錢的不易,正好,郗女士當天下午有些時間,決定好好跟兒子講道理,便沒有答應兒子的請求。
于是,一場拉鋸戰開始了。
首先是郗女士這邊,她不厭其煩地一遍遍給兒子分析了目前他的光盤儲備、講了父母掙錢多么不容易、用兒子最愛吃的匹薩餅給兒子算賬;兒子這邊則是拿著一大套光盤從貨架走到收銀臺又走回貨架,這樣來回了幾次;售貨員也成了參與者,從一開始幫助兒子說服媽媽,到幫助媽媽說服兒子,到最后懶得再管這母子倆。
兩個小時過去了,兒子在郗女士的勸說下終于放棄了買一整套《四驅兄弟》的計劃,為了獎勵兒子,郗女士也做出了讓步,給兒子買一套僅有一張光盤的《四驅兄弟精選》。
“這樣的交鋒,兒子最終是心服口服地放棄了最初的要求,我確實覺得這樣的教育效果是最佳的,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能有多少時間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郗女士說。
“對于我們這些上班女性來說,很多時候也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了’。”李玉是一個8歲女孩的媽媽,她說,當情況緊迫的時候,有時也只能犧牲女兒一下了,“畢竟我們還有工作,畢竟我們還有自己的生活,畢竟我們也有很多壓力”。
有理想的理論,但沒有理想的現實
的確,對于大多數職業女性來說,一人身兼數職,很難完全按照書上描述的理想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孩子。
但對于楊雨來說,在兒子的教育問題上,給她的教育理論帶來最大沖擊的是自己的家人。
由于工作的原因,楊雨的兒子子華從兩歲起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兩年以后楊雨夫婦工作進行了調整,重新回到了兒子所在的城市,并且把家安在了子華奶奶家樓下。
由于有兩年時間沒對兒子的教育負起責任,楊雨覺得很對不起兒子,于是買了不少書,也參加過不少學習班,就是為了能更好地教育兒子。但是,子華已經習慣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于是,子華吃飯和睡覺在奶奶家,其他時間和楊雨夫婦在一起。
楊雨的教育計劃開始實施了,但是從一開始她就感到了極大的阻力。
“在我家里,兒子一個小小的改變都要花上很大的教育成本?!睏钣暾f。
從兒子6歲起,楊雨就希望兒子吃飯時不再剩飯。可是5年過去了,兒子仍然頓頓剩飯?!巴ǔJ俏覀冞@頓飯花了很大力氣幫助子華克服了剩飯的毛病,可是下頓飯時,子華剛剛表示出一點兒想剩飯的意思,爺爺奶奶就已經把飯碗伸到子華面前?!?BR>
每個假期楊雨夫婦都要帶子華到外面旅游,不為游山玩水,只為子華能鍛煉獨立生活的能力。“孩子在外面完全可以自己洗衣服了,可是回到家里,奶奶每天第一個任務就是把子華的臟衣服收集起來?!?BR>
楊雨每次和子華的奶奶溝通時,奶奶總是先發制人:“就這么一個孫子,我看誰敢讓他受委屈!”
家庭成員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不統一,是很多家庭不可回避的現實,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著家庭對孩子的正確教育,甚至會對孩子的教育起到相反的作用。
現在,11歲的子華每天沒有奶奶就不睡覺,沒有奶奶就不洗澡。
“下一步無論有多大困難我也要讓子華跟我們一起生活?!睏钣暾f。
郗女士也有同感,“其實家里的大人都知道應該怎樣教育孩子,但問題就在于總有人破壞規矩”。
“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的教育”
“其實我對打兒子并不是很后悔。因為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這就是真實的生活,我不可能完全按照書上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孩子,”郗女士說,“關鍵在于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一條可行的路”。
教育兒子信守諾言,對于郗女士來說曾經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每次批評兒子的時候,他總是說:“媽媽也經常說話不算數。”郗女士的工作很忙,而且經常有臨時任務,有時本來已經答應了兒子要好好陪他,但報社突然來一個電話,她就只能失信于兒子。
一次兒子要給同學做圣誕節的禮物,沒有包裝紙,郗女士答應下班以后給兒子去買??墒菦]想到下班前,報社突然有急事,走不了。晚上8點多的時候,兒子打電話到辦公室,“當我告訴兒子自己要加班晚些回家的時候,我感到兒子在電話另一頭的一個停頓”,郗女士聽出了兒子的失望。于是,郗女士下決心無論如何都要給兒子買到包裝紙。
她下班時已經是晚上10點多了,單位周圍的商場都已經關門,郗女士到處尋找,最后有一個正在布置賣場的售貨員把自己店內的一張包裝紙送給了郗女士。
這件事之后,郗女士對兒子不再輕易許下自己無法實現的諾言,但是一旦許諾,就會千方百計去實現。
現在,郗女士的兒子也成了一個信守諾言的孩子。
該不該打孩子?該不該按照書本上的理論教育孩子?書上的理論有多少能付諸實踐?這些都是困擾現代父母的難題。但是,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待,所以,無論多難父母們仍然在不停地探索著,正像一位單身父親魏實所說的那樣,“天底下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就沒有十全十美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的教育,關鍵是父母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