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家中有小孩子的就會有許多的歡樂,這歡樂都是孩子所帶來的。如果你不看著他,他可能會去坐娃娃的小凳子,或者坐在玩具車上瞎樂,家中的玩具大多是被他這樣搞壞的,你一再的叮囑他,他還是樂此不疲的去做。孩子沒大沒小的習慣到底是因為什么呢?
你不知道的“尺度誤差”
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尺度誤差”(ScaleError)。這是由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朱迪•德洛克(JudyS.DeLoache)等人于2004年提出的,
德洛克等人首次在實驗室情境下誘發了這一現象。在給一批18-30個月大的孩子玩過一些正常大小的,他們可以自由進出、玩耍大滑梯、兒童椅和兒童汽車后,接著給他們換成一模一樣的滑梯、兒童椅和兒童汽車的微縮玩具版,小到只能拿用手玩。幾乎一半(25/54)的孩子都不自覺地表現出了尺度誤差:他們有的想從玩具滑梯上滑下去,有的反復擺正玩具小椅子想要坐上去,還有的想拉開車門鉆進玩具小車里。當他們發現這些嘗試都不可能時,還會流露出困惑、不開心的表情。
“尺度誤差”現象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鮮見。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爾•羅森格倫(KarlS.Rosengren)等人請志愿參與實驗的父母觀察自己的孩子在自然情境下的尺度誤差現象。他們發現,這些13–27個月大的嬰兒除了一個以外,其余所有的孩子至少都犯過一次尺度誤差,在6個月的時間里他們犯尺度誤差的平均頻率是3.2次。網絡調查也得到了類似結果,父母報告自己的孩子幾乎每天都會有尺度誤差現象,不過在幼兒園中班時期,這種錯誤呈現下降趨勢??梢?,這還真不是某些個別孩子的個別行為。
生活經驗的影響?
為什么小家伙會犯這種錯誤呢?你可能會想,是不是這時候的孩子還不能正確判斷物體大小?其實不然。
一般來說,人要做出一個適當的行為,需要幾個方面能力的協調。
一是知覺、表征能力:能否準確判斷大小、形狀等事物外部特征并進行心理表征;
二是動作和執行能力:能否通過自身的運動來實現與知覺相符的目標;
此外,還需要人的抑制能力:用來排除可能干擾行動的各種“誘惑”。
近來認知神經科學實驗發現,表征與執行是在神經上相互分離的兩個系統。……加入抑制能力的作用。在一個事件中,如果出現了外在干擾而抑制能力不夠強,那么這兩個系統的信息就不能協調,從而不能實現有效的行動。
孩子的各項感知能力還未發育完全,所以他們做的這些傻傻的事都是情有可原的,是正常的現象,你小時候也是如此,所以大家不必擔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孩子在未來的成長路上,只要你精心呵護,一定會健健康康的。
下一篇: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幾大表現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父母如何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