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失明的少女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1-25
閱讀 :420
小李姑娘暑假里與同學到海邊游玩,回來的路上目睹了一起汽車壓死行人的交通事故。回家后一直感到害怕,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一星期后,她突然間看不見東西。到醫院求醫,經醫生仔細檢查,她的視覺器官正常,無任何器質性損傷或病變。最終確診為癔病性失明,后來經醫生運用催眠暗示法治療,少女終于“重見光明”。
癔病又稱歇斯底里癥,是神經官能癥中的一種類型。其典型的癥狀是患者自己認為失去身體某部分的功能,而且也確實表現出身體某一部分功能的喪失。如有的人認為自己失明、失聽、失語、肢癱了,確實就表現出失明、失聽、失語、肢癱的癥狀。但各種檢查又表明根本沒有相應器官的損傷或病變。
甚至還可以發生流行性癔病。即由于某些因素的影響,在短時間內,連續多人發生同類型的癔病。第一個發病者大多是在眾人目睹下發病。由于對疾病不理解,眾人產生恐懼、緊張心理,如怕患怪病、傳染病、中毒或認為是神鬼作怪等等。在情境暗示和自我暗示基礎上,相互影響而陸續發病。癔病,特別是流行性癔病的發生,與一定的文化背景、社會習俗、傳說有關,常見于邊遠山區或文化層次較低、迷信色彩濃厚的地區和人群,也與一定的人格特征(如受暗示性)有關。
對癔病不治療,可以使用一些藥物治療,如安定藥等。但以心理治療為主。對癔病的心理治療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由于癔病患者受暗示性高,在心理治療時多采用暗示療法。治療過程中,首先應取得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耐心聆聽患者的陳述和發泄。治療者通過指導、解釋和保護,使病人對所患疾病有一個正確認識,消除對疾病的誤解和不必要的緊張、恐懼,樹立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除了心理治療外,安排好患者的生活,保證充分的睡眠、休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安靜的生活環境,避免過分強烈的刺激,對癔病的治療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