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的是兒童權利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1-22
閱讀 :508
前幾天在南方一張很有名的報紙上看到一位母親的文章,這位母親研究生畢業后到美國深造,小學三年級的兒子也隨去了。這位母親很怕孩子落下功課,沒想到美國老師看了看孩子的中國課本,笑瞇瞇地說,你孩子的數學六年級之前不用學了。
我真是感嘆我們教育的高深,但我們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美國,這也是公認的事實。為什么?這位母親又寫道,后來發現兒子每天很輕松,沒有什么作業,玩得倒是很盡興。但美國老師難得一次留下的作業,卻是中國文化、人類歷史之類的大課題,兒子做起來也是興致勃勃,到圖書館查資料,搞索引,忙得不亦樂乎。這個小學生的做作業方法和方式竟與她研究生時才學會的手段毫無二致,甚至青出于藍。
于是,這位母親很感慨:我們的教育怎么了?
計算機時代使地球上的年輕人第一次走到了父輩的前頭。比爾·蓋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構筑了一個以知識為結構的王國,成了全球首富。一個新的詞匯也誕生了,那就是知識經濟。而支撐知識經濟的就是富有創新意識、前瞻意識的高素質人才!
所以,從領導人到普通百姓,都在議論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炒得越來越熱,儼然成為一種時尚。減輕學生負擔,改革考試制度……全社會都在出謀劃策。《人民日報》網絡版日前也邀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孫云曉主任坐客"強國論壇",與廣大網友共話素質教育。"強國論壇"一時風云際會,熱鬧非凡。但在你來我往的討論中,大家對幼兒教育卻無意間忽略了。
而我認為,素質教育最根本還是要從娃娃抓起。這是我們目前能夠擺脫歷史羈絆可以從頭做起的最好途徑。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李嵐清副總理在一次考察幼兒園時說,在新的世紀,中華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要使中國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歸根結底是人才問題。而現在幼兒園的孩子,正是將來實現這一目標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使他們將來承擔起這一重任,就必須從現在起,從幼兒教育階段起實施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要挖掘孩子們潛在的發展能力而不是成年人設立的模式。孩子的肩膀很稚嫩,不應讓他們過早地體味競爭的壓力。幼兒期是一生的啟蒙階段,僅僅將知識、技能、品德作為教育的任務,是不夠現實的。由于智力的開發,品德的培養,乃至性格的形成都受到個人習慣的影響,幼兒教育必須將養成良好習慣作為關鍵。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于自己的習慣。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
在"強國論壇"有關素質教育的討論中,一位網友引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話說,"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人做人,教人做真人,教人做真善美的新人,在這點上中國教育做得最少。現在最需要補救。
此言深獲我心。其實,教書育人,是我們傳統教育的精髓,但我們在現實中往往關注于知識的灌輸,技能的提高,并以此來評價老師的稱職與否,卻忽略了"育人"這個教育的根本。那天當我在網上看到孫曉云主任說,玩是兒童的權利時不禁想,我們傳統教育的另一精髓:寓教于樂,仿佛離我們已經很久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