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也許你并未完全關注,但每日瀏覽新聞報道的你,可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發現了不鮮見的現象:大學生已經逐漸步入心理脆弱人群成為其中的一員——自殺者。我們會很好奇,經過多年考試壓力而最終到達大學高度的這些優秀學生們,為何會在最美好的年華選擇了解自己的人生,他們這樣的行為,是出自怎樣的心理?答案常常關乎一種心理疾病——強迫癥。
大學生自殺事件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養和大學校園的心理咨詢、教育等課題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家庭、社會,在培養人才的同時應該更多地去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對于大學生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生命對于每個人而言只有一次,人們有責任、有義務去愛護自己的生命。
不該———大學生的反應
一名姓胡的同學向記者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愛情的教育》中曾經說過:所有的學校教育就其本質而言,就是愛的教育和毫不妥協精神的教育。我私下拓展開來,“愛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當然也包括愛自己,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而不是隨隨便便地對待生命、不堪壓力就把它丟給上天。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競爭愈演愈烈,對心理素質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如果連一點挫折都不能承受,那么憑什么到社會上去拼搏?現在社會上流行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我們的教育應該重視心理素質教育,把它擺在與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培養出具有堅強品格的人:不畏艱難、百折不撓,對自己負責,對生命負責。我想,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嘛。
另外一名姓徐的同學則說,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吁已經夠多了。可是,僅僅說一說重視心理健康還不夠,僅僅靠加強教育也不夠,必須拿出防治心理疾患的積極而有效的舉措才行。他覺得,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前提,是需要社會各方的大力關注、真正支持和熱心參與。如果發現一個人有心理疾患,別人不能袖手旁觀,因為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心病難醫,心病同樣關乎人命。因此,最好能建立心理衛生健康的預防治療機制,構筑起我們精神的社會防線。
郁悶———大學生的口頭禪
“郁悶”一詞,如今已經成為這群本該與郁悶無關的年輕人掛在嘴邊的字眼,心理疾病已悄悄入侵校園這片凈土,并有愈演愈烈的傾向。華東師大心理學系教授梁寧建認為,大學校園成為心理疾病高發地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學業方面的壓力、就業壓力等。
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后,由于沒能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而導致學習成績和高中差距過大,從而帶來考試恐懼癥、自信心下降等系列問題;再加上一些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使學生在大學中對自己的期望值也過高,因而極易引發問題。
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后,由于性格的原因,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不知所措或無法和別人較好地溝通,長此以往,導致這些學生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語,甚至患上抑郁癥。
現代大學生在物質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的今天,需要的是更多心理關懷和精神溝通。“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里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傾吐衷腸”已經成為許多大學生的生活軌跡。此外,一些大學生在處理情感方面的事情時也不夠成熟。
據心理咨詢室主任韓玉茹老師介紹:“在大學生的眾多心理健康問題中,最嚴重的是大學生的‘人格缺陷’問題。一些強迫癥、抑郁癥等都是與人格問題有緊密聯系的。一般來說,18歲是一個分水嶺,當人成長到18歲時,他的人格就固定了。‘人格’有穩定性,一經形成就很難再改變。一個人人格的形成80%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即是家庭、學校、社區環境和社會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家庭教養方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現在很多家長一心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孩子的人格塑造,這也是一種近視行為。須知人是一種社會性的生物,家庭應該起到使孩子從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作用。一手包辦孩子的生活,盡量不讓他受到一丁點挫折,會讓孩子缺乏解決問題和承擔挫折的能力。當孩子走向社會時,不健全的人格缺陷就會暴露出來,它表現為懦弱、自私、虛偽、自卑或者自負等,所以家長應該在關心孩子智力發育的同時,關心孩子人格的發育成長,為他培養出正直善良、堅忍不拔、堅強果斷的健康人格。” 她還特意強調:“正如開始我說的‘高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一般都是發展性的,也就是說這些心理問題都是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必須經歷的過程’。所以哪怕你遇到心理障礙,不必驚慌失措,這未必是一件壞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只要調適得當,你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水平就會比一般人高。”
錯位———學生與老師的尷尬
嘉興學院的一位老師說,雖然學校已經設置了心理咨詢中心,但是成效還不是太顯著。
“由于人手少,我們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只能為尋上門來的學生提供幫助,但學生主動來咨詢的卻寥寥無幾。”心理咨詢室的一位老師說道,“很多學生認為心理上有疾病是可恥的,因而有心理障礙的人往往不是主動去找心理醫生尋求幫助,而是藏著躲著。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學生存在心理障礙,也不會被及時發現,故老師無法及時為學生作出引導。”
那么學生又是怎樣的感覺呢?有學生說:“學校里有心理咨詢室,但是一旦去找心理醫生,如果被發現,則很可能被認為有精神疾病。同學歧視的目光會造成更大的壓力,所以即使心理有問題,也絕對不會去。一般先是和好友交流,實在無奈才會去找心理醫生。”
一方是需要心理輔導的學生,一方是能夠提供輔導的老師,可兩者就是無法做到有效的溝通,這樣的錯位的確有點令人尷尬。
任重———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
據了解,雖然現在高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課,有的作為必修,有的作為選修,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形同虛設”的味道。此課的內容過于理論化,缺乏與實際的聯系,因而老師講起來枯燥,同學聽起來無聊。大部分的人都把它當成一門“副科”來看待。想通過此課來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意義不大。一名同學告訴筆者,即便出現心理問題,我更相信朋友。因為有些心理醫生并不熟悉、了解你,他們所做的可能只是泛泛而談,觸及不到問題的實質。如同中小學生需要減輕學習負擔一樣,大學生需要減輕心理負擔,這不僅關乎他們能否成才,更關系到是否能健康生存。所有大學生都渴望擁有美麗而健康的心靈,不再被自己困擾,也不再有那么多的痛苦出現在花樣年華。
當前,各高校正在深入進行教育體制改革、教學改革和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面臨著擴大招生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挑戰,開展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還未引起部分高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任重而道遠。
下一篇:“隱性壓力”幼小心靈怎承受?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高考最后沖刺巧解焦慮、強迫等心理癥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