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克服膽怯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8-22
閱讀 :396
在我還未成年的時候,每次家里來了客人,我總聞聲而逃,--因為我害怕與陌生人打招呼。在初中的時候,一考試我就緊張,因為考試結果已使父親的拳腳與我的屁股建立了穩固的聯系。在未成年的歲月里,說不清有多少恐懼的事情。當然,現在我已為人父,不再有上述問題。我的擔憂是,怕自己的孩子再重蹈我當年的舊輒。為了更多的孩子走出膽怯的陰影,大方開朗的生活,有必要探析一下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膽怯。
膽怯其實無處不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70-80年代對近萬人的調查中發現,大約有40%的人認為自己羞怯、靦腆。另一項由心理學家伯納多·卡達西組織進行的,對1600人的測試表明:羞怯者竟占了48%的比例。根據津巴多的研究,其中約有15%的人屬于“情景性膽怯”,即在諸如當眾發言的緊張環境中,感到怵場。研究表明,在這個問題上,男女的敏感度相同。
正如上面所引述的,即使成年人當中,膽怯也是廣泛存在的。作為父母,應該有信心幫助孩子克服膽怯。盡管克服膽怯沒有“靈丹妙藥”,但綜合中外專家的研究來看,克服和減少孩子的膽怯還確實是可能的。下面便是專家們的建議。
分析膽怯類型,探尋恐懼之源
首先,不妨讓孩子平靜下來,說出都有哪些膽怯。是怕生人,還是怕考試?是怕黑暗,還是怕孤單,抑或是子虛烏有的鬼?您不妨將孩子說出的這些膽怯記下來,而后加以分類??茨男┦乔榫靶阅懬?那些是非情景性膽怯?
其次,探析膽怯的根源。有的專家早就指出,膽怯來自對未知世界的恐懼。那么,對你的孩子來說,他未知的世界是什么?有時候,幫他分析清楚恐懼的荒謬,膽怯便會消失。當給孩子講述魯迅治“鬼”的故事,孩子便對黑暗及黑暗中的各種聲音,少了許多恐懼。有時候,孩子是孤單,陪他呆一會兒也許比板著面孔,皺緊眉頭苦思對策要有效的多。
當然,還應教育孩子不妨把自己的擔憂、恐懼的事物一一寫下來,試著分析為什么會膽怯。美國心理學家喬納森·奇克在其《征服膽怯:個人方法》一書中指出,2/3有情景性膽怯心理的人,一旦找出原因,就能找到建設性的良方對癥下藥。
假設一個“不害羞的自己”
事實上,很多孩子膽怯、擔憂的是自己的表現,怕在眾人面前有讓人失望的表現。這種情形怎么辦?
可以把自己劃分為生活中的你和角色中的你。調查中有驚人的發現,在外向型性格中持羞怯心理者也較為普遍。盡管他們常出沒于公共場所,出頭露面,但內心依舊羞怯。這種人約占接受調查人數的15%。
美國專家建議,膽怯者不妨假設自己是劇中的某一角色,只是在舞臺上表演角色性格。當這樣假設時,窘迫感就會減少,逐漸消失。有一位學生想改變自己不喜歡的“愛好”,但怕讓望子成龍的父母失望。心理學家告訴他,不妨寫出恐懼對話的“劇本”,如他該說什么,他父母可能提出的問題,以及他本人如何作答。不久這位年輕人很快克服種種顧慮,與父母交流了對他重要的各方面問題。
自演“劇本”的好處感動,使自己置于生活中的任何情形,不管是參加校園演講比賽、上課發言等,當他(她)做這方面的操練時,他(她)已準備好即將說什么,對將要進行的活動充滿信心。
這種角色預演的好處在于,容易消除真實角色與扮演角色的界線,讓孩子的行為表達出明確意義,就能反映出其真實自我。而膽怯者往往太顧及自己的言行,留給別人的印象因而難以表現出真實的自我。
做好準備工作
如果孩子要陪您赴一個約會,應先告訴孩子來客有哪些,怎么稱呼他們,他們的職業情況及興趣愛好,平時應注意的事情等。教會孩子一些待人接物的技巧,如會見一個未曾謀面的人時,應先弄清他們的背景。待開始談話時,他便會感到自我控制能力較以往大為增強了。
另一項有效的準備是,先尋找一些志趣相投的人,談論自己熟知的內容。譬如鼓勵孩子參加校內外組織的各種興趣小組。在參加小組活動中,與同學接觸談話,建立友誼--因為有共同的興趣,友誼也很容易建立。有了這種交往基礎,更大范圍的交往也不會令孩子膽怯了。
注意身體語言
羞怯給人的印象是冷談、閃爍其辭等,但往往孩子自己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實質上孩子的這種身體語言傳遞的信息是“我膽怯、我害怕、我不安”。很不幸,與之交往的人并沒有注意這一點。他們會把這種身體語言誤解為冷談、自負,從而避之千里。這使膽怯者更加遲疑不安。你在年輕時也有相似的經歷,羞于同客人打招呼,或者局促不安地坐在一旁,被視作是冷淡或不懂禮貌。你當然委屈,因為你只是不習慣,怕說出不合適的話而已。
美國心理學家阿瑟·沃默斯認為,只要將身體語言作些調整,就能產生令人吃驚的直接效果。他使用了“SOFTEN”這個詞,以此形象地描述了有關身體語言的全部含義:“S”表示“面帶微笑”;“O”表示“坦率開通”(手臂不要交叉);“F”表示“身體前傾”;“T”表示“接觸”或友善性的身體接觸(例如握手);“E”代表“眼睛對視”;而“N”表示“點頭”(你在聽,且已聽懂)。
他宣稱:通過使外在形象“親切、隨和”,將獲得友好的回報,陌生人不再那么可惡。
膽怯者感覺與人交談十分困難,在于交談中只顧忌留給對方的印象,因此不敢大聲言談。研究人員已發現,為了使談話不至于中止,他們會用“是的,我同意”或“多有趣啊”來敷衍。其實,當人際交流受阻時,可以問些開放性的問題,如“你是怎么形成這種愛好的?”輕松隨意的話題能夠表達你的友好,這類問題可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而不是自己身上。
坦露心中的隱憂
膽怯者的最大抱怨是,父母、老師甚至朋友不能嚴肅對待其面臨的問題。專家建議:膽怯者應接近能接受他們弱點的“安全”的人,而不是那些僅勸告他們改變冷淡態度的人。孩子需要那些只是傾聽其恐懼,而不勿忙作出決斷的人。
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我們不喜歡父母,因為父母總認為孩子的話愚蠢、孩子的擔憂可笑。而小伙伴們則不同,彼此坦露心中的擔憂,擔憂便會少得多。
作最壞的打算
倍受膽怯之苦的人應該與他人討論一下最深的恐懼是什么。譬如有人害怕演講。大家便向他提問:
“你的恐懼來自何處?”
“我還是小孩子時,人們就嘲笑我?!?
“現在又怎么樣?”
“怕人家嘲笑?!?
“可能發生的最壞結果是什么?”
“他們都嘲笑我 !”
“那又怎么樣?”
“我不去理會他們,再也不同他們講話了?!?
“既然最壞的結果不過如此,還擔憂什么呢?”
倒是有種恐懼往往伴隨著羞怯出現,在生理上呈現出呼吸加快,聲音顫抖和臉紅。然而專家們研究表明:這些征象遠不如膽怯者自己所擔心的那么引人注意。
循序漸進
有的孩子僅能在很小的范圍內自由發言。在課堂上或公共場合上總是怯場。老師一叫,就緊張得發抖,以至說不出話來。
對這些孩子來說,不能指望他一夜之間就能改變自身的弱點,成為一個善講敢講話的天才。辦法只有一個循序漸進--課后“排練”。第一步,將老師可能問的題想好,思考如何回答,第二步,由同學代替老師提問,自己發言。反復強化幾次后,對別人的提問便不再那么緊張。第三步,在課堂上不妨大膽舉手,說錯了不要緊,最壞的結果是被同學嘲笑,一般不傳播,因為人都有回答錯的時候。
輕松自如地參與社交、發言……,是不可能通過遺傳獲得,任何人面對陌生世界都有一個熟悉并主動進入的過程。教育你的孩子勇于向前,大膽與他人交流。這么做,他就拒絕了做生活的旁觀者。這是真正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