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非典時期漸漸遠去,可在危機時刻顯露出來的心理焦慮卻依然值得關注。通過觀察這一時期的心理問題我們發現,很多人在非常時期表現出來的焦慮與平時的生活狀態有關,也就是說,一場突如其來的危機,檢驗的可能是我們整體的生命質量。
在非典心理援助熱線值班時,我遇到了這樣一個案例。
打進電話的是一位中年母親,替22歲的兒子咨詢。這個年輕人在銀行工作,最近一周一直請假在家,理由是身體不適。她說,兒子每天不停地量體溫,訴說全身乏力,懷疑自己得了非典。去醫院從內科看到心理科,醫生排除了他有身體疾病的可能,診斷為心理問題,但他又拒絕心理醫生的介入。
這位母親認為,兒子這樣在家賴著,心理狀況會越來越差,也許上班和同事在一起能好一些。于是這天早上,在她的一再勸說下,兒子上班去了。可一上午他往家里打了三次電話,說他感覺頭暈惡心、心慌氣短,無法堅持上班。
在電話里,這位母親一再急切地問:“孩子這樣下去怎么辦?您說該怎么治?”
我對她說:“你能讓兒子自己打電話來嗎?我們最好和他本人談談。”
“他不肯看心理醫生,也不肯打電話咨詢,所以我替他來問問。”她的語氣聽起來真是急切又無奈。
母親的乖兒子 父親眼里的“孬種”
在非常時期出現心理恐慌并不罕見,但我想知道的是,即便有著極度恐懼,甚至有頭暈、心慌等軀體反應,兒子也沒有馬上回家,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打電話向母親訴苦。這是為什么?
從家庭治療的角度來說,家庭中一個成員出了問題,必然與家庭環境有關,也就是與這個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有關聯。到目前為止,來話者的敘述中只涉及她和兒子,那位父親呢?他在家庭中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他提起孩子這病就生氣,說家里幾輩子都沒出過這樣的‘孬種’。”她又趕忙解釋,“其實我們家非常和睦,兒子有什么事都愿意對我和他爸說,從小到大都很乖,沒讓父母多操過心,親戚、鄰居都夸他聽話。”
看來,這個父親眼里的“孬種”,在母親眼里是個乖兒子。
22歲的未成年心態
“如果不是這次生病,你是不是對兒子還是很滿意的?”我想多了解一些這個年輕人的情況。
“當然啦!”這位母親滔滔不絕地說起來。兒子相貌堂堂,誰見了都夸;中專畢業后分在銀行工作,讓父母很感欣慰。“可從上周開始,家里就沒太平過,每天都要求我帶他去醫院,在家里一會兒看不見我,他就心慌。我擔心孩子這樣下去會出意外,就算非典過去了,他這么經不起事也不行啊!”
人們常說看問題要一分為二,災難帶來的也不全是害處。對于這個家庭而言,如果不是非典,很可能父母還發現不了兒子“經不起事”這個事實。我問這位母親:“這么大的兒子,為什么上醫院你還陪著?”“他從來沒有自己看過病,連掛號都不會。”她回答得理直氣壯。
“他既然能中專畢業,能在銀行工作,我想他應該是個聰明的孩子吧?”我問。
“是,他腦瓜挺靈的。”母親的自豪溢于言表。
“既然孩子智力正常,為什么你認為他連掛號這樣的小事都不能做呢?他看病要媽媽帶著,身體不舒服不會自己向領導請假,沒有媽媽的同意不敢決定回家,你覺得這像是一個22歲的成年人心態嗎?”
“不像。”她的語氣中有些沮喪:“您說對了,別看我這兒子長著1.85米的大個兒,可說話還奶聲奶氣的。”
父母不放手 子女長不大
孩子的身體長大了,心理卻依然停留在未成年階段,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因人而異,也因家庭而異,但最常見的是父母不能隨著子女的成長而成長,沒有在適當的時候放手,給子女留出足夠的成長空間。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重大的決定由誰做出?比如升學、找工作。”
“當然是我和他爸做主,他能決定什么!我這兒子特別不成熟,考慮問題不周到,比如他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想辭職,我們當然不能同意。現在不少大學生還找不到工作呢,他辭了職怎么辦?”
我表示理解她在這個問題上的顧慮,但也請她考慮:兒子已經是成年人了,父母可以提醒他辭職的風險,但最終的決定權是否應該交給兒子?她現在對待兒子的態度,就像是對待十幾歲的少年。如果父母都不把他當成年人看待,他自己又如何能建立起成年人的自信心和責任感?父母又如何能指望他像成年人一樣思考和為人處事?所以,如果想讓兒子真正長大和成熟,首先要改變的是父母的觀念和對待兒子的態度。
這是一位明智的母親,話說到這里,她也覺悟到這不僅是兒子的問題,父母也需要反思。她說準備和兒子一起去看心理醫生,也要學習如何與長大成人的兒子交流。
其實,除了父母的“包辦”和照顧過多,這個家庭也還有其他問題,比如為什么兒子總是向母親求助?父親在兒子成長為男人的過程起著怎樣的作用?而這些,都涉及到這個家庭的深層結構。
下一篇:她的脾氣為什么變得這么壞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他患的是“艾滋病”恐怖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