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流感,服用抗流感藥后出現惡心、嘔吐、肚子疼,怎么回事?
分類: 最新資訊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2-12
閱讀 :192
得了流感,會服用抗流感藥來抗病毒,從而達到縮短病程,降低并發癥的風險。目前的抗流感西藥多屬于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如奧司他韋、扎那米韋、帕拉米韋,還有日本已批準使用拉尼米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是一種病毒表面糖蛋白,能夠與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面糖蛋白上的唾液酸殘基相結合,從而引起感染。病毒復制后,子代病毒體也會通過細胞表面糖蛋白的唾液酸殘基與宿主細胞相結合。而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是能競爭性抑制神經氨酸酶的唾液酸類似物,可干擾受感染細胞釋放子代流感病毒,從而阻止新一輪的感染。有研究發現,若在癥狀發作后48小時內啟用,與安慰劑相比,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可將流感癥狀持續時間縮短約1日。因此,在流感流行之際,服用抗流感藥物治療流感是非常常用的手段。當然,并非每個都需要服用抗流感藥物,對于無重癥流感高危因素的健康人群,不吃藥一般也是7-10天恢復。既然是藥物,勢必會有不良反應,抗流感藥也是如此。吃了抗流感藥后肚子疼,有可能是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而引發的肚子疼。以奧司他韋為例,不良反應,可出現惡心、嘔吐、頭痛等,嚴重的可引起胃腸道出血。現實中,身邊確實遇到不少孩子服用抗流感藥物后出現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肚子疼,去醫院檢查也沒發現明顯的問題。因此,如果懷疑是服用藥物引起的腹痛,可考慮停藥,看是否好轉,必要時,及時就醫,更換其他治療方案。有人服用抗流感藥后甚至出現幻覺、意識障礙、去重癥皮膚過敏等,更要及時停藥并到醫院就診。當然,有時候病情是復雜的,細菌、病毒感染呼吸道之后,也可能感染了消化系統而引發肚子疼,必要時,請及時就診,由專業醫生進行排查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