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保證自己在生活中都能夠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因為很多因素都會左右我們的情緒,所以心理健康自然而然就會受到影響,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樣去辨別自己是不是存在一些異常心理呢?看看下面異常心理癥狀的介紹吧。
1.心理測驗標準。御用各種心理測驗,如記憶測驗、智力測驗、人格測驗等,來判斷記憶是否有障礙,智力水平如何以及構成人格各維度或因素的情況變化,它所提供的數據較為客觀,又因為是一種標準化的測驗,所以經常作為一種規范的測驗標準。心理測驗雖然也是一種統計學的方法,但它并不是把受測者置于常態分布的某一位置便了事,而有它自身的限定和說明。如智力測驗,當受測者的位置位于是常態以上時即是超長或優秀,在常態以下即是低常或異常或變態。但是心理測驗往往只能告訴我們“有什么”,我們卻不能依此推出“是什么”,更難以探明“為什么”。因為它不能向人們提供與異常心理相聯系的那些變量的作用。
2.社會常態標準。在這里正常或異常是以社會常態來比較的。凡是符合社會規范、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的行為,亦即為社會一般人所認可和接受的行為,即為正常,否則即為異常。這種標準最符合常識,但它卻有明顯的缺陷。其一,它有時間限制,也就是說很多標準常可能隨時間的流逝而變化。如同性戀,以前視之為犯罪,后視之為變態,現在美國精神病學會已把它從診斷分類中抽掉,有的地方已在法律上視同性戀為正常。其二,它有地域限制。如某些落后的部落社會,男女兩性的角色與文明社會恰恰相反,許多我們視為的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也就完全顛倒了。其三,它受人的思想覺悟限制。如那些思維超前,具有反傳統精神的人,最早常被人誤解,視為異常。其實,即使在同一時間和空間,也會因人們的地位或身份等,所持有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本身便有差異,也就難有統一的標準。
3.社會適應標準。這也是一種極為普遍的標準,它是以人的行為的社會意義及個體良好的順應為出發點,并從個體對社會、集體、人際關系、人和自我的態度中和習慣的行為方式中來觀察正常與否。但是因為適應與不適應之間本無客觀標準,所以這一標準也不能完全適用。如教師多認為兒童的不良適應表現為偷竊、手淫、逃學、欺騙、魯蠻等;而心理學家則認為退縮、孤獨、懷疑、抑郁等才是不良適應的行為。
4.主觀經驗標準。病人或心理障礙者本人的主觀經驗常常是一個極有參考價值的標準。當他們感到憂郁、不愉快,或不能控制自己的某種情緒或行為時,能主動尋找心理醫生的幫助,或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能明了自己確實存在問題,便屬于心理障礙者。其特點是有主觀的“自知之明”。但也有病人已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卻堅決否認自己“不正常”。這種主觀經驗也恰恰說明其心理異常。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嚴重心理障礙亦即精神病人身上。
上面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發關于異常心理的一個判斷標準和特征,其實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想出現一些異常的心理,要是不能夠及時的調整,那么就會給生活和工作都帶來各種各樣的影響,所以小編希望大家都要注意自己的心理調整。
下一篇:為什么日本女人深得男人的喜歡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電梯如何成為你恐懼的源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