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什么導致了“陰盛陽衰”?
“剩女”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氣候,其人數也一直在增長。在親人朋友的催促下,背負著焦慮和壓力的她們,很多成為“相親大軍”中的一員。近年來在北京興起的公園相親、出游相親等活動屢見不鮮。
然而,一次大型公益情緣活動的資料卻顯示,參加活動的女性占了壓倒性比例,而且優秀女性占據絕大多數。今年策劃已久的北京龍潭湖春季大型相親會就遭遇了這樣的尷尬:由于報名相親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達到一比八,相親會不得不取消。
原定于四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在北京龍潭湖公園舉辦的春季大型相親會劃分為青年、中年和老年三個年齡段,并專門開辟“父母交流區”,為子女無法親臨活動現場的家長們提供擇婿選媳的機會。
而這樣一個“看上去很美”的大型相親會卻最終以取消為收場。相親會主辦方負責人告訴筆者,報名相親的男女比例為一比八,而且女性報名者多為事業有成的優秀白領階層,這樣的話她們是“吃虧”的。為提高配對成功率,組委會取消原定的相親會,并出臺新舉措:向社會廣納優秀單身男士,將年齡、條件相當的單身男女們集合結組出游踏青。
單身、晚婚,是潮流不是問題?
除了在公園舉辦相親會,周末黃金檔的電視征婚節目、報紙上專門開辟的征婚版面、搭建“鵲橋”的婚戀網站總是人氣旺盛。而不論是哪種征婚、相親形式,真正通過這類平臺找到自己“另一半”的女性并不多,優秀單身女性的隊伍仍在擴大,于是再一次印證著“剩女”這個她們自己也不愿接受的名字。
去年年底,美國一個社會調查顯示,十六歲以上生活在婚姻之外的人占百分之五十一,首次超過婚姻內的人。于是“非婚時代”宣告到來,婚姻生活已經不代表主流的社會存在方式。“第三次單身潮”同樣席卷了中國許多大都市:來自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北京目前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數已經下降到二點七一人,單身族、丁克家庭、空巢家庭數目激增。
雖然單身都市女性充滿了切身的焦慮和壓力,社會對這些單身群體也投入很多關注和關懷,心理和社會學家卻更平和、更冷靜、更長遠地認為這是一種代表人類進步的潮流和現象。在知名心理學家李子勛看來,單身和晚婚是人類發展的一個潮流,而不是一個問題。
李子勛認為,都市大齡青年的婚戀壓力實際上是經濟高速發展而文化相對滯后的表現。“我們在評價一個人時,應該更注重他的感受,比如是否自由、快樂,而不是社會價值,人們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對于都市單身女性成群現象,社會學、婚姻學專家普遍認為“剩女”們應該在理想婚姻與現實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拓展交友范圍,不可盲目降低標準,也不可對婚姻完全放棄。越接近理想婚姻,幸福感就越強,所以在現實中盡量向理想婚姻靠近才是最佳的選擇。
即將到來的“五一”又將是舉行相親活動的黃金時期。“萬人相親會”成為今年北京地壇書市“健康家庭”活動板塊的組成部分,到時候又有多少單身女性能從中實現愿望呢?
下一篇:十大曖昧關系 令人心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假如我是個美男子,會怎樣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