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相親節目中,一個男人上來,外型不錯,談吐還行,突然嘉賓扔出一句話,明顯的質疑。接著,男人的噩運來了,所有女嘉賓開始揪住這點不放,批判、攻擊、挑釁、打壓,好像有人扔了一塊磚,其他人就得齊心協力把他拍死,否則就是對民意的背叛。
──其實,男人真沒那么差,不過是多說了一句話而已。
你剛看完一部電影,覺得還行,突然有人說,這片子太爛了!于是,你住了口。又有人說話了,特效也太差了,什么東西!接著,鋪天蓋地都是惡評,從導演,到演員,到音樂,到故事,簡直難以置信的垃圾。你只能閉嘴,這會兒再去倒戈,非被口水淹死不可。
──其實,電影真沒那么差,不過是大家在一起鬧的。
有一個詞叫做“群體極化”,說的就是這種現象。與群體成員單獨決策相比,群體傾向于作出比較極端的決策。在某些情況下,群體決策偏向保守一端,但在更多情況下,群體決策偏向冒險的一端。還是上面的例子,換一種情境,如果要你單獨和一個男人接觸,或者對電影提交一個態度評定,你肯定會中肯許多,男人和電影也就沒那么倒霉了。
現實中,還有很多倒霉的人倒霉的事。
辦公室里的女同事,如果相當不招一個人待見,那么她可能會漸漸不招很多人待見。那個對她不怎么感冒的人,隨口說上一兩句,極化效應就來了,大家都會覺得這人就是詭異,怪不得人人都不喜歡她,其實最初不喜歡她的,可能只有一個人。
追求女孩的男人,女孩并不討厭,可是偏偏女友們不喜歡。女友總是說,你看,他總是不跟你打電話。你看,他戲過了。女孩不為所動。可是不久,女孩發現,朋友圈子都相當不喜歡這個男人,好像自己要真和他好了,不僅僅是有眼無珠,更是眾叛親離。
更常見的情景是,一件衣服,有一個人說了不好,你再說好,似乎有損于自己的品位;一種現象,當大家都向一個論點邁進的時候,你最好沿著分支走,另辟蹊徑只會讓你成為公敵;一個品牌,如果有一個人說太土了,那么接下來肯定是一片損毀,你都不好撥亂反正;一個人,如果大家都不待見,你偏去招惹,就是認不清局勢……
想起一個女同學。都不記得有什么具體事兒,好像是傳言她有乙肝吧。先是幾個一塊玩的女生孤立她,接著擴大到坐在她周圍的人,最后,好像全班誰再理她,就是和所有人作對。本來挺正常的一女生,從此負面新聞不斷,周圍人譴責她為什么不早說,都和她用過一個碗,喜歡她的男生恨不得馬上撇清關系,連她的同桌也跟老師申請要換座位……
群體極化就是這么可怕。不幸的是,我們中的每個人,都可能是它的幫兇。
人們都習慣于用挑剔質疑的眼光來對待事物,而這個論調一旦確定,大家就會在這個方向上提供更多的論點,只有極小部分的論點會轉向另一個方向。其結果,只會讓最開始冒出的那個傾向更跨進一步。到最后,你發現其實結果很荒謬,但我們中的每一個人,在過程中都很自然地選擇順從。
還有社會比較。
人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也習慣贊同別人,一旦團體成員聽到別人相信什么,通常就會調整自己的立場以符合主流方向。持不同看法的人寧愿三緘其口,也不愿犯了眾怒,贊同總是比反對更容易,不是嗎?
但是,生活中,事實也很清楚,極端可能會傷害很多人,滅掉很多東西,有些時候,你跟著群體作出的決定,回到一個人的時候,會生出很多后悔。
比如,那個疑似乙肝的同學,其實本不應該被大家孤立,現在幾個老同學說起來都覺得很慚愧;那個總是被周圍人質疑男友的女生,至今單身,幾個女伴都開始反思是不是小圈子鬧的;還有,那些可能是更好的更客觀的決策,在極化的過程中都被中和掉了……
要知道,生活并不是蹺蹺板,無論永遠在高處,還是永遠在低處,都不是最佳觀測點。有些時候,往中間靠靠,才可能摸清全局,也看到退路。
(張華仙)
下一篇:被包養的情人在貪官心理的潛規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國人湊熱鬧 背后有幾多秘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