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你有過這種抱怨嗎:過去只要你一笑,我就開心,你明明有能力帶給我美好與快樂的感覺,為什么現在不再使我快樂?是不是故意處罰我?為什么跟我在一起你心情還是不好?心靈受創,對愛饑渴,卻不懂得學習如何真正去愛的人,會勉強對方來為自己幸福快樂的情緒負責。父母婚姻的不幸,造成家庭病態,影響了子女人格難以健全成長。子女的心理創傷,又使他們成長后,在擇偶與愛情的路上,要比常人遭遇更多的痛苦坎坷,使婚姻與家庭之病態,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心理學一個極發人深省的概念:“強迫性重復”。有的人受不了母親太黏,什么事都要控制,長大后便娶了個很愛管的太太,然后開始第二回合的心理戰爭,要從她身上重新尋得自己追求了一輩子的尊重,心理空間與獨立自主的權利。有的人受不了父親太過懦弱,不能保護自己,成長后不知不覺地就嫁了個身上帶著自己所熟悉父親懦弱心理特征的“阿斗”,潛意識中希望藉自己的努力,使這個阿斗變得堅強,能帶給自己從父親身上未能得到的安全感。
從肇因處醫治
筆者過去以為“強迫性重復”只是極少數的偶發現象,后來卻發現,這個現象在許多人身上都可看見,只是強弱程度有所不同。根據一項美國的統計,酗酒者的女兒長大之后嫁個酗酒者的機率比嫁給常人高出兩倍。筆者有位個案,幾次所愛上的對象都是酗酒者,原來她的父親死于酗酒。從小不管她多么品學兼優,努力要做個好女兒,都無法藉自己的好行為使父親愛她,給她注意力,并為她戒酒。長大后,她只被與父親一樣有酗酒心理特征的男人所吸引,潛意識中她覺得,唯有當她能用愛感化酗酒者為了她而戒酒,把她從父親身上得不到的愛與注意力給她時,她的心才得滿足。
現在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前面所提到的那位青年才俊不是已經有三次機會回到類似原來受傷情況的關系中嗎?為何他不但沒得到醫治反而每次都痛痛苦地分手?
人若只回到類似原來受傷的心理情境中,并不見得能帶來醫治。這就好像一個人在拳賽中被打敗,若不經苦練就再度回去與對手交鋒,仍要慘遭敗北一樣。離婚與再婚也是如此,如果不痛定思痛,了解過去失敗因由,重新學習如何自愛愛人,那么他第二次婚姻失敗的機率,必定比第一次婚姻高。事實上,有許多統計指出,第二次婚姻的離婚率是比第一次婚姻高的。
那么為何他三次瘋狂相愛卻都如此痛苦地分手呢?我想這跟他潛意識中的渴求有關。臨床治療中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從小缺乏愛,對愛愈饑渴的人,將來戀愛時潛意識中愈有下列的期待:
1)過去生命中所有的痛苦悲傷從此消逝。
2)心中所渴望的快樂幸福將從此開始。
3)心上人是全然美好,像自己從來沒有過的慈父或慈母一般,能在自己不安,有心理需求時,自己不用開口,他就會體貼到我的需要,主動來撫慰、滿足我。
甜蜜的戀愛期
戀愛的初期總是最甜蜜的,兩人彼此把對方當作生命中最愛,最重要的人物。戀人間彼此似乎有無限的包容力,能無條件接納對方,即使你五音不全,唱起荒腔走版的歌時,對方竟能聽得津津有味。就這樣,在戀愛初期中,他們彼此成為對方自我價值感的支柱與生命能源的供應者,喚出對方人格中最美好的一面,兩人像活在天堂樂園中一般,的確,人生中所有的快樂似乎由此開始了。
深度心理學認為,人在戀愛之時,心理上“退化”回三歲之前的狀態,因為戀人之間的互動與嬰兒和慈父或慈母間的關系極為相似。不論是戀人之間或嬰兒與父母之間,在這個時期都缺乏“心理疆界”,情緒糾纏不清,分不出彼此的感覺。好處是不管自己心里多么愁苦,一看到對方欣喜的笑容,自己什么事都不用做就不知不覺地跟著開心起來。壞處是看到對方心情不好,不笑了,自己情緒馬上受感染開始難受起來,以為對方在怪自己。
當嬰孩見到母親不愉快,從她那兒得不到愛與支撐自我感的養料時,不是變得特別乖,企圖以好行為使她重展歡顏,就是鬧脾氣,用最尖銳的哭聲處罰她,逼她就范,收回不悅之情,再變回那個面帶笑容的“好媽媽”,使他能借著她的愛與笑容再度快樂起來。
這位青年才俊也是如此。因“強迫性重復”,他深深被身具自己母親愁苦的心理特征的女性所吸引,熱戀時他心中不但渴望這些痛苦的女性愿意接受他的愛,他還有個更深的渴求:他希望他的愛是有效的,他期盼這些女性能因他的愛而得到醫治,然后堅強起來,他更希望她們終于能把自己從母親身上無法得到的愛給他。剛開始在愛情關系中,他先扮演“慈父”的角色,他潛意識中渴望這些心靈受傷的“小女孩”能變成成熟快樂而堅強的“慈母”,讓他可以放下自己“勇者、強者”的心理防衛,回歸一個柔弱無助“小男孩”的角色,才能充分感受過去從母親身上無法得到的那份溫柔又具保護性的愛。
自救而后救人
在戀愛的初期,當兩人都還陶醉在愛情迷幻的藥效之中時,他還能借著自己一廂情愿的心理投射而感受到愛,可惜的是像這類的迷戀或中國人所謂“激情”或是“愛情發燒”,在不受任何外力阻擾的情況之下,大約只能持續三到六個月之久。
深度心理學強調,唯有當我們能先醫治自己心靈創傷,發展出一個健全的自我,我們才能給別人真正的愛。英文暢銷歌曲中所說的:“Twolonelypeopletogetherandthingswillbefine。”聽起來很美,但卻無法通過現實的考驗。兩顆寂寞的心像飲鴆止渴一般,只能暫時減輕雙方的痛苦。兩個愛的乞丐,卻彼此都逼對方先付出一些愛,是一幅非常悲慘的圖畫。
心靈受創,對愛饑渴,卻不懂得學習如何真正去愛的人,陷在迷戀,心理疆界不清的狀態中時,會勉強對方來為自己幸福快樂的情緒負責。他們雙方在潛意識中會這樣想:“過去只要你一笑,我就開心,你明明有能力帶給我美好與快樂的感覺,為什么現在不再使我快樂?是不是故意處罰我?為什么跟我在一起你心情還是不好?”在這種小于三歲的戀愛心理狀態中,你心情不好,我以為是我的錯,我心情不好也覺得是被你害的,因為你不對我微笑,奪走了我快樂的感覺。
因為我把自己的幸福快樂完全依賴在你身上,期盼你來成全我,我不知不覺中就使你在我身上有極大的酬償權力。因為認定你是我快樂或痛苦的操縱者,我便期望你必須與我有一樣的思想與喜好,我也只準你對我表現正確的情緒。由于我的苦與樂全掌握在你手中,所以你不許對我表現任何負面的情緒,更不準怪我,因為這些都帶給我痛苦,使我心里不安全。跟你在一起時,你必須按照我的意思做,使我快樂。如果我覺得痛苦,我便會怪罪于你,并千方百計地要改造你。
脫出惡性循環
前文所提這位男主角對他所深深愛上的三位女性也是如此,開始進入愛情關系,處在“甜蜜共生”的狀態時,只要對方嫣然一笑,他心中所有的愁苦便一掃而空,洋溢著滿足的幸福感,但是當愛情麻藥漸漸失效,發現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無法使對方快樂起來,對方不再像過去一樣帶給他甜蜜和幸福的感覺時,他心中受騙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心想“我仍是與以前一樣待你,為何你變了一個人,不再是當初那使我感受到愛的你了?”事實上,這些心靈受傷,卻被他愛上的三位女子,也有跟他幾乎一樣的心理感受。會痛痛苦地分手是因為當雙方內心重新受傷時,失望便轉為憤怒,都開始用高壓、冷戰、攻擊、批評等方式來向對方“討債”,要改變對方,逼對方先付出愛。不幸的是攻擊只會導致反彈,讓自己更覺對方變心,由此戰火愈來愈猛烈,最后只好分手。
其實以上所描述這個由甜蜜相戀到痛苦掙扎的心理過程是所有的情侶或多或少都會經歷的,而這種歷程在這類“強迫性重復”的個案身上表現得特別強烈而鮮明,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從臨床治療的角度來看,那些陷在強迫性重復中的人,若不經醫治,很少有人能自己從不斷重蹈覆轍的惡性循環中脫身而出。那么,這些心靈受創的人要如何才能得醫治呢?
對心理受創較重的個案而言,他們可能需要較深度的心理治療。舉上文中這位男主角為例,他需要經過一段“Grieving”的過程,換句話說,他需要去面對潛意識中最傷痛的部份,不但去檢視自己傷在何處,還要從新的角度與正性的情緒經驗中,去了解、整理與醫治過去的創傷。
相愛容易相處難?
這個過程雖然辛苦,然而他所學到的功課卻是無價的,也是無人能奪去的,同時他付上心血所換得的心靈醫治與人格整全,也將為他將來的婚姻幸福奠下美好的基礎。
從以上對“強迫性重復”這個深度心理現象的探討,我們應能清楚看到“婚姻關系”與“親子關系”是息息相關,絲絲相扣的。父母婚姻的不幸,造成家庭病態,影響了子女人格難以健全成長。子女的心理創傷,又使他們成長后,在擇偶與愛情的路上,要比常人遭遇更多的痛苦坎坷,使婚姻與家庭之病態,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那么,我們該如何終止這樣的惡性循環呢?我們必須要全盤了解現代婚姻所面臨的各種挑戰,我們必須去檢視我們自己目前親密關系的狀態,我們更要去學習活在愛中的秘訣。讓我們來詳細探討。
首先,我們來看現代婚姻所面臨的挑戰。哈佛大學經濟教授JulietSchor研究美國家庭經濟的變遷時發現,當前美國家庭每年平均工作時數,要比一九七零年代多出了一萬個小時以上,同時,每人每周可以和家人相處的時間至少減掉了十個小時。有個全球性的趨勢,工作主管為了生存競爭,要求每人更加賣力,提升效率。然而隨著物價的膨脹,每個家庭的凈收入相對減低。一個家庭如果要維持過去的生活水平,變成夫妻兩人都必須出去工作。
當丈夫不再是家庭收入的唯一來源時,男女間的角色期望,兩性之權力結構都受到巨大的沖擊。隨著現代人角色的多元化,人際關系無言的規律也變得極其錯綜復雜。近三十年來兩性關系的變化,很可能大于過去三百年的總和。現代人對婚姻品質的要求直線上升,但夫妻彼此相愛的能力與技術卻未能相對提高。在講求功利速成的社會中,我們都想品嘗甜美愛情的果實,然而在婚姻家庭這么重要的事情上,卻沒多少人肯像上駕駛學校學開車考駕照,或像進研究所拿MBA文憑一樣,真正付代價去學習愛的功課。在繁忙緊張的生活中,現代人較不愿下功夫參與過去傳統中有益于維護婚姻家庭的教會與社區活動。加上現代夫妻平日沒時間溝通,唯有在心理毫無防備,為一點小事突然間起爭執,雙方怒氣填膺,面紅耳赤時,才來作徒傷感情,卻不能解決問題的“強烈溝通”。
貌合神離成怨偶?
于是,中外皆然,不但離婚率劇增,勉強留在婚姻中,情感上卻早已離異的怨偶更是隨處可見。據上海市徐安琪教授所做的一個六千人樣本的統計,你儂我儂婚姻甜蜜的夫妻只占百分之三,在水深火熱之中,處于離婚邊緣的超過百分之二十二,其余的都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婚姻狀態之中。
根據美國最受尊敬的婚姻心理學家約翰.葛特蒙的研究,在預期四十年的婚齡中,美國人第一次婚姻以離婚收場的概率是百分之六十七。離婚者中,大約有一半是在結婚后七年之間離婚的。所以美國人戲稱“七年之癢”還是有幾分道理的。離婚后大約有百分之八十七的男人與百分之七十二的女人會再婚,但是第二次婚姻再次破裂的機率,是百分之七十七。
在華人中間的離婚率又如何呢?如果用同一年中結婚與離婚對數之比來做統計,目前臺灣已超過三比一,就是三對新人步上紅毯之時,就有另一對怨偶在法院里辦離婚。新加坡的離婚率緊隨其后,而北京與上海的離婚率早就超過百分之二十五。這種離婚率有增無減的現象,真是令人觸目驚心。離婚對社會經濟、雙方親友與家人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對于子女身心的發展,更會帶來不可忽視的傷害。
據美國人口普查,每年至少有一百萬名兒童受到父母離婚的影響。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沒有與生父同住,這其中又有百分之四十的兒童從未見過自己的生父。據統計,離婚一年之后,大多數的父親都漸漸與親生子女疏遠,有人把這個世代稱為“沒有父親的世代”。我們很難想象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子女,身心會不受其影響。
爸爸不再梳我頭?
在美國對離婚子女長期追蹤的實證研究中,被公認為最具有權威的,大概要算心理學家華勒絲汀博士至今已持續了三十年以上的長期追蹤研究。
華博士自一九七一年就開始針對上百位離婚子女做詳盡而深入的心理訪談。她看著這群孩子長大成人,對他們每人的身心發展有極為深入的觀察與了解。三十年來,華博士累積了極為豐富寶貴的臨床資料,大約每過七年,她就整理出一份綜合報告,讓學術界、治療者,甚至整個社會對離婚子女的心態、掙扎或需求有多一些了解。
華博士發現,不管離婚在北美是多么“正常”的現象,周圍有多少同學的父母也離了婚,這些受離婚涉及的子女都難免自問:“為什么父母離婚這件事會發生在我身上?”“父母為什么要分開?為什么連我也不要了?”“父母想要離婚,為什么一點也不考慮到我的痛苦?”“為什么爸爸在梳另一個小女孩的頭,卻再也不能替我梳頭了?”┅┅
這些父母離異的孩子們,比其他小孩要來得寂寞,甚至感到絕望,覺得缺乏父母的愛與保護,他們心中憤怒,卻怕惹父母傷心或生氣,而努力把這些傷痛的感覺隱藏起來,但他們成長之后卻變成心中滿懷憤怒的年輕人。
這些接受華博士長期追蹤研究的離婚子女,呈現兩個共同的心理特征:
對親密關系的愛情,又渴慕又害怕,對人容易敏感,特別怕被人拒斥、背叛或拋棄。
較缺乏承受失落的能力,在事業上或人際上受挫時,特別容易受傷。
其他的心理影響包括缺乏自信,擔心自己不夠男性化。而許多才能出眾、父母離婚的女性,竟然因低落的自我形象而“下嫁”條件比她們差很多的配偶,而她們婚后的生活也相當不理想。此外,她發現離婚子女也較缺乏成就動機,有較高的酗酒、吸毒與犯罪率,也有不少人不敢結婚,或婚后不敢生小孩,唯恐將來子女會遭受像自己一樣痛苦的命運。
強留婚姻爭議多?
離婚子女對沖突特別敏感,“心里怕人”的現象也在其他實證中得到證實。例如,Amato與Keith兩位學者,對歷年來九十二個有關離婚子女心理適應的研究報告做綜合分析后,發現離婚子女平均在社會與心理的適應上,的確比常人有更多的掙扎。
然而,父母是否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為子女的緣故而留在婚姻之中,這樣做對子女是否真有好處,至今仍是個充滿爭議的問題。
(駱麗萍)
下一篇:中國人如何實拾回逝去的慢能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虛擬社交依賴癥”離你有多遠?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