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鯨魚=瀕危
鯨魚,海中的龐然巨物。張開大嘴,從植物到動物,無所不吃。若是發起狂來,能扯動一艘小帆船。
雞,陸生的類鳥生物。每天吃的東西加起來不足一捧。就算撲騰得再兇,也能被人輕易殺死。
不過為什么如此巨大的鯨魚瀕臨滅絕,小小的雞卻能活得風生水起呢?
國際上的環保主義者常常游行,譴責一些國家仍然在持續捕鯨,對鯨魚的生存構成了威脅,可是從來沒有人上街游行呼吁大家保護小雞。
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小雞并非是瀕危保護動物。更深層的原因,卻是因為“這世上沒有人擁有鯨魚”。
自我克制與責任分攤
那些日本和挪威的捕鯨船都很清楚,他們的魚叉會對鯨魚的處境造成巨大的威脅,進而如果鯨魚都被捕完,他們也就失業了。但是他們同樣很清楚,自己不捕鯨魚,那些逃脫掉的鯨魚也會被別人捉去。因此,捕鯨人無法從自己的自我克制中獲益。
而雞則不同。這世界上大多數的雞都是有主人的。最傻的傻子也知道,如果今天殺掉一只雞,那明天自己就會少一只雞。養雞場的老板最清楚,也最有動機,讓送去市場的雞和新生的雞在數量上維持平衡。
當所有人都對鯨魚不擁有所有權時,捕獵鯨魚的行為就形成了一種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為“責任分攤”的現象。隨大溜一起獵鯨,不但可以“從別人手中撈些油水”,同樣也減少了自己特立獨行的壓力。如果有某個日本或挪威的捕鯨船長忽然腦袋秀逗,宣布自己決心不再捕獵鯨魚,那只要他還在這個圈子里,他就要承擔因為與眾不同而引起的壓力。
而當這個船長重新拾起魚叉的時候,他對鯨魚滅絕所承擔的壓力,就由整個捕獵群體而承擔了。畢竟,誰也沒辦法確認,就是他的魚叉滅掉了世界上最后一只鯨魚。
而當這種行為從群體轉化為個體時,責任減弱和壓力減輕就都不再是理由。每個人都要為他養的雞負責,壓力存在與否,只取決于他個人的決策。
無法從自我克制中獲益,是“鯨魚比雞弱”這個觀點的經濟影響因素。出于責任減弱和壓力減輕而導致的“責任分攤”,才是導致捕鯨船集體盲從背后的心理因素。
下一篇:站姿中流露你的性格秘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別把愛好當工作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