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wǎng) , 一個優(yōu)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wǎng)站!
心理學的兩種理論
小時候媽媽總是說:一個人要是能常常笑笑,就會心情愉快,有再多的煩心事也不怕。
老師也說:保持微笑,露出七顆牙,然后就心情愉快,天天快樂。
果真如此嗎?難道微笑真的有如此魔力嗎?
人類的情緒反應,迄今仍然是科學研究中的謎團。科學家將其歸結(jié)為三個歷程:知覺、生理和感覺。不過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究竟誰先誰后,誰決定誰,誰又約束誰,沒有人能給出肯定的答復。
先笑,所以人才快樂,還是因為快樂才笑?這問題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沒有回答。
100多年前,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一項理論,認為“個人的生理變化直接隨著刺激事實的知覺發(fā)生,生理變化的感覺即是情緒”。換句話說,是先有了一個刺激(比如微笑),這個刺激引起了個體的生理變化(比如人因此在身體內(nèi)產(chǎn)生一些讓人開心的激素),然后再由這種生理變化引起人的情緒反應(比如人可能會因此而心情快樂一整天)。
詹姆斯說:我們因為哭泣而傷悲,因為打斗而憤怒,因為戰(zhàn)栗而恐懼。
詹姆斯的理論很有趣,它顛覆了人們長期以來對情緒的認識。不過正因為它是如此與眾不同,甚至與人們平時生活中的情緒經(jīng)驗都不符,所以盡管詹姆斯本人地位崇高,仍然有許多人對他提出了抨擊與非難。例如美國的心理學家康南就曾經(jīng)提出:每個人的生理變化雖然都差不多(例如激動時會面紅耳赤,悲傷時會掉眼淚等等),但情緒體驗卻不一樣,沒理由說某種生理變化必然會引起人的情緒反應。而且再說了,生理變化是可以通過外力(例如藥物刺激)達到的,它也并不必然伴隨著某種情緒反應。
詹姆斯與丹麥心理學家郎奇的觀點相似,被稱為“詹郎二氏情緒理論”,而康南則與另一位心理學家巴德共創(chuàng)了“康巴二氏情緒理論”。這兩種理論的爭吵無休無止,迄今也沒有什么結(jié)果。
兩者其實是個圓
不過不管怎么說,在實際生活當中,人們還是更傾向于把人際關系和情緒反應描繪成一個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個人的自我情緒體驗,是由他的一系列行為所構成的。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己,如果在一開始就抱定不信任、不合作的態(tài)度,那么自然會產(chǎn)生負面的情緒體驗;如果可以人為地制造出一些刺激,然后再通過已知的外界刺激—生理變化—情緒反應模式進行轉(zhuǎn)化,自然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結(jié)果。
如果一個人因為要馬上面臨一次重要的面試而心情忐忑,不妨對著鏡子默念“你能行,你可以勝任”;
如果一個人被緊張而煩躁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不妨暫停片刻,抬眼望望窗外,再給自己泡一杯清茶,讓心情放松下來;
如果一個人被堵在車流中無法脫身,而他馬上就要面臨一個重要會議時,不妨閉上雙眼,輕輕呼幾口氣,讓氧氣消弭自己躁動的心;
不管怎樣,遇到麻煩事的時候,人都可以嘗試著把嘴角彎起,露出牙齒,給自己一個微笑。
古龍說,一個人只要還能笑,就表示他還有勇氣;只要有勇氣,就能活下去。
心理學家說,一個人只要能微笑一天,就能給自己一天好心情;一個人要是能微笑一生,他自然會幸福一生。
下一篇:女生如何鎖住富二代的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女人追趕的暴露流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