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人心與人文
文化心理學視野中的生活世界
飽含中國人團圓期盼的中秋節剛過,國慶節就悄然而至。細心的你會發現,我們所熟悉的節日正在慢慢改變味道。在各類媒體上,假日經濟的繁榮景象,對節日腐敗的警惕,開始超越節日本身,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回溯傳統,中國人的“過節”,本意味著紀念活動,或慶祝,或祭祀。然而,如今的中國人過節,卻常常是意在別處。我們中國人過節的意義究竟在哪里?我們中國人為什么會在“過節”的本義之外賦予其別的意義呢?
在孩提時代,我們便開始喜歡上過節,年幼的我們雖然對人世懵懂無知,卻清楚地知道,過節很快樂。
不知怎么發生的,每當過節的時候,大人就突然變出許多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也不知什么原因,每當過節的時候,大人就突然張開了笑臉,對我們溫柔體貼,關懷備至,有求必應,既往不咎———在大人眼里,我們小孩似乎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過錯”。
過完了節,一切似乎恢復了以往的狀態,不,是比以往的狀態更加無聊了。好在還有下一個節日,下下一個節日……真想天天過節。
童年的印象讓中國人成年后主動地以過節的名義營造、享受快樂
有意思的是,我們中國人不僅在年幼的時候將過節與快樂天然地聯系在一起,而且,到成年后則開始自覺主動地以過節的名義營造、享受快樂,盡管這種快樂的背后也必須付出一定的營造成本或代價。
的確,對我們中國許多人來說,過節就意味著有了天經地義的休假,于是乎可以從辛苦、繁忙的工作中暫時解脫出來,可以一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可以呼朋喚友共度快樂時光,可以外出旅游、行走天涯,可以……
此時,某某節日的來源及其紀念內容已并不重要,關鍵是值得紀念、慶祝的節日本身似乎可以引申出這樣的潛臺詞:這個節日不是要紀念、要慶祝嗎?那么我們當然可以盡情營造、享受快樂,不但表達了自己在這樣一個美好節日的情緒狀態,由此也凸顯且記住了這難忘的日子!
所以,我們現在的中國人不僅可以盡情地過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而且可以毫無心理阻礙地直接拿來西方人的節日。什么圣誕節、感恩節、復活節、母親節、情人節、愚人節,不論其背后的宗教情懷如何,我們過了再說,過什么節不都是過么!
以過節的名義營造、享受快樂,當然是好事,只是如果樂不思蜀、得意忘形而全然不顧節日本身的紀念活動,豈非喧賓奪主?
中國人傾向于利用節日來進行關系認同的維護和調整
如果說我們中國人以過節的名義營造、享受快樂尚與過節的本義勉強有一些牽掛,那么,我們中國人以過節的名義進行關系認同的確立、維護、調整則與過節的本義就相去甚遠了。
這里所謂的關系認同,是我們中國人自我認同的一種基本方式,指人們通過在心理上認可、接納、卷入、看重、依賴甚至依戀的方式,將某種特定的人際關系確立為自我存在的一種重要方式。
由于人際關系本身同時蘊涵了名義上的既定關聯(如同學、同事、同鄉等)和實際上的互動狀態(包括權力關系、利益關系、情感關系、倫理關系等),因此,人們認同某種人際關系,就是同時在心理上接受這種人際關系的既定關聯和實際的互動狀態。
譬如,我們認同某人是自己的領導,當然不是說突然認識到雙方是一種上下級關系,而是心理上有意或無意接受了雙方實際上存在的權力關系;除此之外,我們還可能認同他(她)是朋友,則是心理上不經意間將權力關系做了一定的區隔,同時自然而然接納了雙方實際上存在的一種平等情義關系。
顯然,關系認同一旦確立并非就一勞永逸,關系認同很有可能隨著時空、情勢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因此,我們特別強調對關系認同的精心維護和隨機調整。畢竟“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的情形是少數,絕大多數情形是“日遠日疏,日親日近。”用老百姓的話說:“走親,走親,越走越親。”
所以,我們就看到了中國人的關系認同與歡度節日的微妙結合。大體上說,我們中國人以過節的名義進行關系認同的確立、維護、調整主要包括:向親朋好友、同事、領導表達節日的問候;人情往來、相互請客送禮;相約聚會、一同出游等等。
我們知道,西方人過節是完全可以一人獨立完成的,而且,其高潮往往是每個人獨自在內心里默念、承諾節日的精神實質。然而,我們很難想象中國人喜歡獨自一個人過節,獨自一個人默念、承諾什么。我們中國人過節總盼望和其他人一起共度,在各種微妙的節日氣氛中,中國人的關系認同悄然完成新一輪的錘煉、轉化、升華。
以過節的名義進行關系認同的確立、維護、調整,原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刻意利用節日,無疑是對節日的不敬,也是對關系對方的不尊重;如果是被動、無奈地卷入關系認同的表面化程式當中,又豈非太累?
“過節”讓中國人理性識別判斷的能力下降,有意無意的本性流露值得警惕
最不能讓人接受的是,總有一些人或團體、商家乃至媒體假借過節的名義,進行實際上完全與過節不相干的勾當,如行賄受賄、虛假廣告、惡意誘導等,從而達成其別有用心的目的,而這種假借過節名義的“別有用心”策略,自有其一套“邏輯”,或者說是抓住了我們中國人過節的某些特性。
我們人類這種動物在情緒高昂和低落的兩極時確實是處于最容易被改變、最不設防的狀態。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經過多少年文化積淀的節日就是這樣一種注定要令我們情緒高昂的時機。
每當過節的時候,有時甚至一旦意識到要過節了,我們身體內的植物神經、腎上腺素就特別敏感、活躍,情緒會莫名其妙地激動,自然,我們的理性識別、判斷能力就下降了許多。似乎只要有人亮出“過節”的幌子,其以下一切皆順理成章,哪管他是不是別有用心。且不管是多少錢的月餅、粽子,多少錢的高檔宴席,多少錢的歌舞晚會,多少錢的豪華游樂,照單全收,過節么!
當然,面對“過節”的幌子,我們中國人并非總是處于無意識狀態,也就是說,有時我們其實也早已洞悉“過節”幌子背后的企圖,可誰讓我們不少人自身就有刻意利用節日盡情快樂、瀟灑一回的特性呢?所以,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或是“周瑜打黃蓋,兩廂情愿”,如此而已。
在我們這樣一個公開強調倫理、講究人情的文化中,不管是喬裝行賄還是暗示索賄,大家心照不宣,都因“過節”變得自然和自欺欺人,這時“過節”就離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的本質越來越遠,這些傾向值得現代中國人時時警醒。
(賀鳳麗)
下一篇:丈夫在性方面的“害怕”心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性愛時呻吟的三個原因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