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弗洛伊德生平簡介: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 奧地利精神科、神經科醫生、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維亞,4歲時舉家遷居維也納。他在中學時代就顯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學家艾內斯特•布呂克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
1881年開始私人開業,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后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1938年因遭納粹迫害遷居倫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倫敦逝世。
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1884年與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產生的,他們合作治療一名叫安娜•歐的21歲癔癥患者,他先從布洛伊爾那里學了宣泄療法,后又師從J•沙可學習催眠術,繼而他提出了自由聯想療法,1897年創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對心理學的最重大貢獻是對人類無意識過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人類的性本能理論以及心理防御機制理論。
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 《夢的解釋》 《性欲三論》 《論無意識》 《自我與本我》 《焦慮問題》 《自我和防御機制》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弗洛伊德——幼年的弗洛伊德和他的父母 弗洛伊德的父母都是猶太人, 猶太裔血統對于弗洛伊德今后的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由于定居于歐洲各地的猶太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所遭受的侮辱和歧視,所以更確切地說,是猶太人所身受的壓迫和歧視使弗洛伊德成為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的父親雅可布•弗洛伊德于一八一五年生于德國加里西亞的狄斯門尼茲。一八五五年,四十歲的雅可布•弗洛伊德同比他小二十歲的猶太姑娘阿美麗•娜丹森結婚。次年,即一八五六年五月六日,生下一個男孩,取名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出生的地方是弗萊堡市內的一座兩層樓小房子。這座簡陋的房子有一扇大門對著大街。從出生到三歲,弗洛伊德就在這里度過。
弗洛伊德的幼年時代,家境并不富裕。他的父親在同他的母親結婚以前曾經結過兩次婚。第一次結婚是當雅可布十七歲的時候,他的第一任妻子生下了大兒子伊曼努爾。接著,雅可布的第二任妻子在一八三六年為他生下了第二個兒子菲力浦。所以,當弗洛伊德出世的時候,他的同父異母哥哥伊曼努爾二十四歲,菲力浦二十歲。當時他們倆都經營商業。
不幸的是,伊曼努爾和菲力浦的生意連連失敗,以致弗洛伊德的父親不得不拿出大量的金錢救濟他們。到弗洛伊德懂事的時候,弗洛伊德父親已沒有什么錢了。雖然弗洛伊德的父親沒有給弗洛伊德一個寬裕的成長環境,但他傳給弗洛伊德的性格對于弗洛伊德的研究工作和思想方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弗洛伊德的母親阿美麗•娜丹森又名瑪麗亞,是一位很智慧的年輕婦女。母親對弗洛伊德的影響比父親更深遠。這不僅是因為瑪麗亞對弗洛伊德給予了深切的關懷,使弗洛伊德對他母親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而且還因為瑪麗亞比弗洛伊德的父親更長久地同弗洛伊德生活在一起——一直共同生活到一九三零年為止,而弗洛伊德的父親則在一八九六年就離開了人世。
一八五六年,當阿美麗生下弗洛伊弗的時候,呱呱墜地的弗洛伊德長著一頭長長的黑發,所以阿美麗親切地給弗洛伊德起了綽號“小黑鬼”。
據弗洛伊德回憶,在弗萊堡生活時,弗洛伊德有一次闖入他父母的臥室,以好奇的目光試圖觀察大人的性生活,因此,被激怒了的父親把他趕回自己的房間里去。還有一次,弗洛伊德已兩歲了,但還在床上撒尿。他爸爸指責他以后,他說:“別著急,爸爸。我會在市中心給你買一個新的、美麗的、紅色的床來賠你。”通過這些事,弗洛伊德的腦海中留下了這樣的印象:爸爸是現實主義者,而媽媽則是對他溫情脈脈和親切溫暖的。
弗洛伊德之所以能將極其復雜的精神現象分析成最單純的“潛意識”和“性動力”,就是因為他酷愛事物的單純化結構,并因而懷抱著某種想把一切都還原成最簡單的元素的愿望。
在弗洛伊德看來,不僅萬事萬物都是由最簡單的元素組成的,而且,即使是它們的那些在表面看來極其復雜和令人眼花緣亂的變化,也必然遵循著一條極其簡單的規律。弗洛伊德的這種性格,在他的漫長的一生中,由一種單純的生活習慣而慢慢地發展成一種思想方法和世界觀。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弗洛伊德——幼年成長的故事 一八五九年,弗洛伊德一家發生了一件對小弗洛伊德以后的人生之路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事,雅可布•弗洛伊德決定遷出奧匈帝國所屬的摩拉維亞而到德意志的薩克森去。
不久,奧意戰爭結束了,弗洛伊德一家才從萊比錫遷往維也納,而弗洛伊德的兩位異母哥哥則到倫敦去居住。 維也納是歐洲最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而從十九世紀中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是維也納文化發展的全盛期。這是維也納的“文藝復興時期”——不論在音樂、哲學、文學、數學和經濟學方面,維也納都取得了聞名世界的成就。
古老的維也納大學是學者們群居的高等學府,從那里發出的許多科學成果新消息不斷地震撼著國際文化科學界。群居在維也納的知名學者們,象以后的弗洛伊德一樣,絕大多數都是非維也納人。
這些人不僅來自哈布斯堡王朝版圖內的各個地方,也來自世界各地。維也納的光榮而悠久的文化傳統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維也納是弗洛伊德的科學創見和偉大學說的天然搖籃。 在歷史上,猶太人被歐洲各大民族所仇視,因此,猶太人曾三次被逐出維也納。弗洛伊德少年時代對于排猶分子深為痛恨。
他回憶說:大約是在我十歲或十二歲的時候,我爸爸開始帶我去散步,并在閑談中對我表示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在這樣場合中,他對我講了一件事情,借此表明現在比他曾經經歷過的那個時代好多了。
他說:“當我年輕的時候,有一個星期六,我在你的出生地的大街上散步;我穿得很講究,頭上還戴一頂新的皮帽。一位基督徒走到我跟前,并打了我一頓,把我的帽子打在地上。他喊道:‘猶太鬼!滾出人行道!’”我聽后,問道:“你當時怎么辦?”他靜靜地回答說:“我走到馬路上,并撿起我的帽子。”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我沒想到這位高大而健壯的、牽著小孩子的男人竟作出這樣毫無骨氣的行為。
我把這種狀況同很合我的口胃的另一件事加以對照——那就是漢尼拔的父親在祭壇前讓他的兒子發誓要對羅馬人復仇的動人場面。
自那以后,漢尼拔……在我的幻想中占據了一個應有的位置。 弗洛伊德一方面繼承了父親的善良和樂觀性格,另一方面又滋長著他父親所沒有的斗爭精神。這種斗爭精神和善良德性相結合,使弗洛伊德具備了比較完備的人格,足以承擔在艱難而復雜的歲月里所遇到的一切挑戰。
這里有幾件弗洛伊德自己回憶的少年時小事: 有一次,弗洛伊德弄臟了一張椅子。弗洛伊德便安慰他母親說,他長大以后要買一張新椅子來賠償。這個故事和前述買一張新床的故事一樣,說明弗洛伊德從小就很善良、有志氣。他把侵害別人看作是自己的恥辱。
還有一次,當他五歲的時候,他父親給他和他妹妹一本關于到波斯旅行的書,井縱容他們撕下書中的彩圖。顯然,他父親這樣作是很不嚴肅的,盡管它帶有游戲的性質,但這是一種很難以理解的教育兒童的方式。這件事對弗洛伊德產生了相反的影響。
從那以后,弗洛伊德反而產生了搜集書籍的愛好。 六歲的時候,他記得媽媽告訴他說:“人是由泥土作成的,所以,人必須回到泥土之中。”他不相信這件事。
他母親為了證明這件事,在他面前用雙手擦來擦去,接著她指著雙手擦下的皮屑說:“這就是和泥土一樣的東西。”弗洛伊德不禁吃了一驚。從此以后,他就在自己的腦海中經常聽到這樣的回音:“你必定會死。”也就是說,母親所說的“必定要回到泥土里去”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弗洛伊德七、八歲的時候,在父母的臥室里撒尿。他爸爸為此嘆息道:“這孩子一點也沒出息!”這是對弗洛伊德的精神上的一次打擊。弗洛伊德后來說:“這肯定是對我的抱負的很大的打擊;所以關于當時的情景的幻影,后來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我的夢里。
而且,在夢中,它們始終都同我的累累成果聯系在一起,好象我想說:‘你看,我已經作出了成果!’”據弗洛伊德的朋友容格說,弗洛伊德一直到成年還患有遺尿癥。所以,他幼年時在父母臥室和自己的睡床上的遺尿并非他的有意識的動作。
他父親對他的2歲和這次的兩次批評確實給了他沉重的精神打擊。而且,弗洛伊德由這件事感到父親不如母親那樣溫暖。但真正對他的人生之路起到了重大影響的人恰恰就是他的父親。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弗洛伊德——良好的教育 在十歲以前,弗洛伊德是在家里接受教育的。負責對他進行教育的,一直是他父親。他父親的文化水平很低,但弗洛伊德有天賦的才能,他對父親教給他的每一種知識都能加以理解。他有很強的分析能力。在這種家庭教育中,弗洛伊德與父親的關系比以往更深了。
弗洛伊德從十二歲起,就經常陪同爸爸在維也納街邊的人行道上散步。
散步活動后來就成了弗洛伊德的生活習慣,他經常單獨散步。在維也納大學學醫時,散步是他的最主要的愛好。弗洛伊德也慢慢學會了游泳和滑冰。
他一旦學會,就反復地抓緊時機進行實踐。弗洛伊德說,他只要有機會,就到游泳池和河中去游泳。弗洛伊德的朋友鐘斯說,弗洛伊德很喜歡到江河湖海游泳,而且,弗洛伊德每次去游泳都表現出異常的興奮,真可以用“如魚得水”這個詞來形容。
弗洛伊德對鐘斯說過,他只騎過一次馬,而且,騎時感到不太舒服。不管怎樣,弗洛伊德是一個散步愛好者。當弗洛伊德六十五歲的時候,曾同六、七個年輕的同事一起爬哈爾茨山,這些年輕人都是身體健壯的二十五、六歲的小伙子。但不論在爬山速度還是在持久力方面,弗洛伊德都是首屈一指的。
當我們說到弗洛伊德對這些運動的愛好及其對弗洛伊德本人的體質所起的鍛煉作用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所有這些的起點是弗洛伊德的父親在維也納時經常帶他出去散步。 弗洛伊德從學會讀書的時候起,就對學習歷史和文學很感興趣。對歷史的崇高精神的深刻了解,使他從小就能比他的同輩更敏銳地揭示事物的癥結所在。
在弗洛伊德的家庭生活中,弗洛佛德的這種異乎尋常的眼光,使他的父母都不得不由衷地感到欣慰。弗洛伊德家庭里經常召開“家庭會議”。 在這些會上,弗洛伊德往往發表令人信服的意見;以致連他的父母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原來意見,而采納弗洛伊德的意見。
當弗洛伊德九歲的時候,由于具備了過人的智力,加上平時的努力自修,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中學入學試,比標準的中學入學年齡提早了一年。
德國和奧地利的中學教育包括了中學的全部課程和大學預科的基本知識,是八年一貫制的。所以它比一般的中學多學了專業性知識。這種學校在德國和奧地利被稱為“吉姆那森”而不叫“史學”。他從入學開始到畢業為止,始終都是優秀生。
在他讀八年制的后六年中,他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學生。他無疑是德才兼備的少年。他在自己的《自傳》中說:在中學,我連續七年名列前茅,所以享受了許多特權,得以保送到大學里就讀。 弗洛伊德在他十七歲的時候,以“全優”的成績畢業于“吉姆那森學校”。他的父親為了獎勵他,答應他到英國旅行一次。后來,在兩年之后,他終于實現了多年來一直盼望著的到英國去旅行的愿望。
弗洛伊德在中學時期非常勤奮地學習。他經常主動地幫助自己的妹妹作功課,指導她們的復習,使她們能克服許多障礙,并逐步地學到有效的學習方法。他甚至充當了妹妹們的閱讀指導人。他有時告誡她們不要過早地看一些不適宜的讀物。例如,妹妹安娜在十五歲時要看巴爾扎克和大仲馬及小仲馬的小說,弗洛伊德勸她別著。當然,這種勸告并不一定正確。
但在這里,體現了弗洛伊德的另一種性格——自信心強。 弗洛伊德有強烈的求知欲,總在孜孜不倦地看書。他不僅認真地學好所有的功課,而且喜歡看課外讀物。他從來不感到讀書是負擔。看書和思索成了他的生活中的大部分內容。他也經常同自己的同學討論問題,探討書中的真理。有時還為此發生激烈的爭吵。
為了不妨礙妹妹的學習,每次在家里與同學討論問題時,他總是把房門關得緊緊的。他很少滿足于課文的簡潔的內容,總是愿意以課文作線索,更深入和更全面地探索其他與此有關的問題。他所鉆研的讀物包括歷史、文學、地理、數學、物理、化學、外國語言等各門科學。
他經常做比老師留下的作業更多的練習,他喜歡解析那些難題。他善于從那些好象沒有解決希望的難題中發現突破口,然后,順著問題本身所固有的邏輯去進行有條不紊的解析。
他也善于創造問題本身所沒有的、有利于解題的條件,借助于這些新條件,他可以使初看起來令人望而生畏的難題迎刃而解。 作為一名猶太人,弗洛伊德和定居于日耳曼人生活地區的其他猶太人一樣,很善于吸收周圍民族的文化養料。所以,弗洛伊德無疑是精通日耳曼文學和語言的人。
他閱讀德意志文學作品,包括從古代到他生活的時代的一切優秀作品。弗洛伊德很喜歡歌德的作品,他以極大的興趣閱讀《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名著。弗洛伊德對莎士比亞特別推崇,他是從八歲就開始看莎士比亞的著作的。
最后,他看完了莎士比亞的所有著作,而且,每當他閱讀時,總要從莎士比亞的著作中摘引最精華的部分,背誦得滾瓜爛熟。他非常仰慕莎士比亞表達得精確和深刻,特別敬仰莎士比亞對于人生要旨的精湛理解。鐘斯說,弗洛伊德簡直是一個“莎士比亞癖”。 弗洛伊德具有學習語言的天分,他精通拉丁文和希臘文,熟練地掌握法文和英文,他還自學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對于他的祖宗的語言希伯來文,他當然也很熟悉。他特別喜歡英語。
有一次,他對厄納士特•鐘斯說,在整整十年的時間內他所讀的唯一的書就是英文書。 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少年時良好的教育為他以后創造的偉大的理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弗洛伊德——個人感情 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個體的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
從一八六零年起到一八七三年弗洛伊德畢業于大學預科為止,弗洛伊德經歷了從兒童到成年人的過渡期。在這段時間里,他不僅在精神上,而且在肉體上和性機能上逐漸成熟起來。 在十六歲的時候,也就是在一八七二年,弗洛伊德第一次經歷戀愛生活。
弗洛伊德回訪了自己的出生地弗萊堡。他見到了多年未見的女朋友吉夏拉。吉夏拉的父親和弗洛伊德的父親一樣是毛織品商人,他們倆很小的時候就在一起。
吉夏拉比弗洛伊德小一、兩歲,當弗洛伊德見到吉夏拉的時候,弗洛伊德滿臉通紅,心撲撲直跳,說不出一句表示愛的話。吉夏拉離開弗洛伊德以后,他一個人留在樹林內想入非非。他幻想著自己的家如果不離開弗萊堡的話,他就可以在弗萊堡或在它附近成長為一個粗壯的農村少年,并可以獲得機會同吉夏拉結婚。弗洛伊德完全陷入了情海之中,這種幻想在此后幾年一直伴隨著他。
當弗洛伊德得知父親和哥哥伊曼努爾打算讓他在畢業后棄學經商并可能讓他遷居英國曼徹斯特的時候,他就產生了另一個幻想——幻想同伊曼努爾的女兒保蓮,也是吉夏拉的好朋友結婚。根據弗洛伊德的學說,弗洛伊德自己在這一時期出現的上述兩個幻想都表明他的性發育已進入“青春發動期”的階段。
也許,許多不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會認為,象弗洛伊德這樣對性心理有待殊研究的人,一定是一個色情狂,或者是一個熱中于玩弄女性的惡棍。其實,弗洛伊德對愛情和婚姻生活的態度始終是嚴肅的、正派的。
對于弗洛伊德的愛情,直到一九五一年底,當弗洛伊德和他的妻子死后,人們才有幸從他們的一大疊情書中看到其中的奧秘。 在他們訂婚到結婚之間的四年零三個月中,他們分離了整整三年,弗洛伊德一共寫了九百多封信給他的未婚妻。
他們的習慣是每天都要寫信,偶爾中斷了二、三天,對他們來說就是很難受的事情。每當弗洛伊德沒接到信的時候,他的朋友們就會開他的玩笑,調侃地表示不相信他真的訂過婚了。另一方面,他們常常會一天寫上兩三封信。寫信次數如此頻繁,但仍然未能充分表達他們的深厚而熱烈的感情。因此,他們每次寫信都是很長的,好象有說不完的話要相互傾訴。四頁長的信對他們說來,就是很短的了。
有時,他們的信會密密麻麻的寫十二頁之多,有一封甚至達二十二頁。 瑪莎是一位什么樣的姑娘,她如何能引起弗洛伊德如此的傾愛和迷戀呢? 瑪莎•柏內斯是一位美麗的猶太姑娘,一八六一年七月二十六日生于書香之家。她比弗洛伊德整整小五歲。
她的祖父伊沙克•柏內斯是正統的猶太教教士。在一八四八年前后社會上掀起改革運動的時候,他正在德國漢堡任猶太教大教士。他堅持“正統”,反對改革。
顯然,他是一位極其保守的人,極端仇視革命,唯恐改革觸動幾千年前早己定下的教規和教法,他視教法如命根子;但另一方面,他又同革命詩人海涅有密切來往。海涅曾在信中反復地提到伊沙克•柏內斯,把他稱作“富有智慧的人”,足見老柏內斯是很有學問的猶太學者。
在德國當局迫害海涅的時候,不是別人,正是伊沙克•柏內斯的一位弟弟在巴黎主辦的《前進報》上刊登了海涅的一首詩。海涅在給這位編輯的信中,請他向正在巴黎流亡的卡爾•馬克思致意。伊沙克•柏內斯的一個兒子——米凱爾,也是一位很有學問的猶太人。
米凱爾后來當上慕尼黑大學的德語教授,后來還成為德意志巴伐利亞國王的學術顧問。這位米凱爾還寫了一部論歌德的著作。米凱爾還有兩位兄弟,一位叫雅可布,另一位叫柏爾曼。柏爾曼就是瑪莎的父親。瑪莎的父親是一個商人,但他對猶太教非常虔誠,而且也很有學問。
下一篇:男人的口是心非,讓我們正確解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3你受到人際關系的隱形攻擊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