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中國一直以來的看客現象都非常的嚴重,雖然說喜歡湊熱鬧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只是為了看過癮,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冷漠的對待,那么就成為了一種應該受到譴責的行為了,那么,中國人的看客心理怎么來的呢?
早在日俄戰爭時期,當兩支侵略軍拿中國老百姓砍頭取樂時,就誕生了不少看客。他們不在乎砍頭的對象是誰,即使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害的是自己的同胞,只要事不關己,就高高掛起。魯迅先生認為,這些人多半愚昧、迷信,相信被殺者是罪有應得。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甚至有人篤信,拿饅頭蘸他們的血吃能治病。正是在這樣一個戰火紛飛的愚昧年代,初級看客們誕生了。
中級看客誕生在抗戰時期,看熱鬧已不僅僅局限在部分愚昧的民眾里,還存在于某些抗日部隊中。這些部隊面對日軍進攻,多采取消極抵抗策略。在他們看來,抗日成本太大,為什么要先上自己的部隊呢?敵進我退,敵退我擾,把主要的抗日工作交給友軍去吧!他們不僅能看到最新最激動人心的“戰爭大片”,還能保存實力,坐收漁利。
時至今日,國家昌盛、民族富強,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看客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在網絡、智能手機的輔助下,將看到的“大片”隨時隨地分享給他人。而見義勇為反而被訛詐的事件層出不窮,也為當代高級看客的成長提供了溫床。
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看客泛濫,首先與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有關。在“中庸”基礎上衍生而來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槍打出頭鳥”、“明哲保身”等,無一不讓國人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其次,中華五千年一直以皇權為基礎,導致崇拜權威的民族潛意識深植于國人內心。因此,中國人習慣察言觀色,喜歡見機行事,遇到突發事件時,只要大家都不出手,自然不會有人自告奮勇地站出來。
再次,中國人普遍懷有鄉土情結,與之相對的是,盡管不少人在某座城市打拼多年,甚至安居樂業,但心卻很難與之融為一體,不能把這座揮灑過汗水的城市當成家。這種“過客心理”讓人對這座城市里的人和事報以冷漠的態度。
最后,人在做事前會考慮成本和代價,尤其是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時。當友善的行為得不到鼓勵,甚至會損害自身利益時,人們就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值得。從本質上說,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因此,社會缺乏對公益行為應有的保障,獎罰不分明,也滋養了“看客心態”。
制度完善是問題根源
看客日漸增多,危害自不待言。一方面,這會減少間接互惠行為。間接互惠指的是,假如見義勇為的人得到應有的褒獎,就會促進類似行為的發生,進而,總有一天,曾經見義勇為的人會得到類似的幫助,在全社會形成良性循環。另一方面,會增加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感和距離感,甚至讓整個社會處在一種“人人自危”的狀態。
看了上面的介紹我們會發現,在中國這種看客心理一直都是存在的,同時也是反映一個人情冷暖的現象。同時也是人們心理健康的一種反應,因此這也告訴我們心理問題其實是最容易左右我們言行和為人處世。
推薦閱讀:心理躁狂癥該怎么護理
下一篇:尚未破解的六個心理謎團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為什么總感覺自己不幸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