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世界各國人口老年化問題都有所加劇,這已成為一個趨勢。老年人越來越多,會導致許多的社會問題。為了避免出現狀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就更需要人們的關心。我們要理解他們關心他們,這樣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根據國內心理學研究機構進行調查發現,現在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群中患有認知功能減退和癡呆、心理障礙、焦慮障礙的分別占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四。人老了,包括大腦在內的諸器官的功能逐漸下降,這是自然規律,所以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減退是難以逆轉的。
而因為現在對老年人的陪伴等心理健康關往不夠,導致很多老年人會情緒低沉、心情郁悶。再加上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消極事件”,如配偶去世,子孫輩工作不合自己的要求,晚輩對自己不孝順,兒孫在外地謀生不能和自己朝夕相處,退休了昔日的同事、下屬對自己日漸疏遠等等原因,老人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所在,認為自己對社會已經沒有貢獻,而自己也被社會拋棄了一樣,從而心理健康狀態更加不良。
在一些人看來,老了老了就沒有順心的事情,怎么能夠快樂起來呢?這是一種典型的把自己的心情歸結于生活事件的思維方式,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按照這種考慮問題的路徑走下去,則必然是“要想老年人心情好,心理健康,就必須讓老年人避免碰到這些事情”。可仔細想想,這現實嗎?問題的關鍵在于,這是一種不合實際的有偏差的思維方式。按照這種認識問題的方式,結論只能是“老年人的好心情、老年人的健康心理只能靠別人給予,自己是決定不了的”。
而現代心理學的一種觀點是:人們的心情不是直接由所謂的“消極事件”引起的,而是通過自己對這類事件不恰當的認識引起的。同樣遇到這些事,認識不同,引起的情緒反應也就不同。社會不是為某個人而存在的,許多事情的出現不是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假如你改變不了這種現實,那么需要改變的就只能是自己的認識,否則就是“作繭自縛”,就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健康的心理就不屬于你了。
老年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應該的到社會的關注。老年人的心理保健也需要大家貢獻力量。想想自己也會有老的那一天,想做什么都力不從心,這該是多么可怕的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要大家都獻出一點愛,社會才會變得更美好。
下一篇:自我發泄情緒的五個妙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三個方法 讓你一掃心理陰霾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