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在當前中小學教學中,許多教師感嘆: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以教育了。而現在的中學生在學校有哪些表現呢?近五年來筆者根據我校每學期進行的兩次學情調查情況和網絡反映的信息進行了總結,發現以下共性問題:學生的厭學情緒嚴重;看問題存在偏執現象;個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出了問題要么靠父母解決,要么憑一時的沖動解決;同學關系差,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稍有不順則與人發生口角、打架甚至逃學;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的未來缺乏自信或者悲觀失望等。
有人不僅要問,現在的教育到底怎么啦?有的批評教師的素質低下,有的批評學生的素質下降,有的批評教育改革的不到位,有的說學生的負擔太重……但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學生問題表現在學校,根源卻在于家庭。家庭是學生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學生的很多習慣都不同程度地受父母影響。
一、從小給孩子一個精神世界
案例一:據《河北青年報》調查顯示,經常購買書籍的市民和經常不買書籍的市民幾乎呈“兩極分化”的趨勢:45%的人“每月都要買書”,39%的人“一年中難得買幾次書”。還有2%的市民每周都會購買書籍,12%的人“已經半年沒有買過書”,另外還有2%的人“已經一年沒有買書”。
案例二:2008年光明網“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國人的閱讀”的調查顯示:我國國民平均每人閱讀圖書4.58本,比2005年的人均4.5本增加0.08本。其中城鎮人口平均每人讀書6.68本,顯著高于農業人口的平均每人3.51本。
兩個調查說明了什么呢?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家庭中的其他的東西可以少一點,惟獨書是不能少的。根據心理學的認知規律,孩子在成長過程,除了需要正規的、系統的知識教育外,還需要心靈世界的熨平劑。有的家長說我家的書不少,可大部分都是一些工具書、孩子的教輔書和資料,其他的書均被一些家長列為“閑書”,而正是這些“閑書”成就了以色列人的成功,成就了馬克·吐溫的輝煌?!暗鞍踪|”固然重要,維生素更是不可缺少。讓孩子看一些“閑書”吧,當他遇到困難時,當你不在他身邊時,孩子能從書中找到精神的安慰。
二、改變觀念,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家長們忙著升官的升官、發財的發財,一個個變成了工作狂,時間很少分給孩子。在父母的眼里,只要給孩子充裕的物質,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我曾經在高中生中進行問卷調查,在回答“你最希望父母做些什么?”很多學生選擇了,希望父母能坐下來,聽他們傾訴心聲;能和父母在一起吃幾次飯;周末父母能和他們在一起等。我們不難看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多地需要父母的呵護。我們的家長不是教育專家,不是心理學家,但你們是孩子的心靈港灣,減少一些應酬吧,多抽一些時間陪陪自己的孩子。
面對現實,為人父母者應從深層次來改變我們思想和行為,在教育孩子上我們誰都輸不起,既然輸不起,何不在“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前改變呢?
第一,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我們應首先培養孩子成人,其次才是成才教育。讓孩子成為一個對家庭、社會有責任的人,讓他們做一個樂學、善學、會學的人,當失去你的呵護的時候,他們依然幸福。
第二,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經常與孩子進行無話不談式的交流。觀察孩子的喜怒哀樂,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這樣我們的父母才能未雨綢繆,不至于后悔莫及。
第三,讓孩子學會讀“閑書”。在你實在沒有辦法、時間和孩子交流時(比如留守兒童、異地工作者等),可選擇對孩子有影響的書籍放在家中,讓孩子去讀吧。讓他們在書中汲取成長必須的原料和養分,彌補父母教育的不足。
希望我們的家庭、社會在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時,更要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
下一篇:自殺情緒至少傳染5個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練習書法能促進兒童心理健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