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癥狀一:創傷事故不斷重現
此病征包括精神極度焦慮、創傷事故不斷重現--白天發生的事件片段不住重現,即使睡著了,痛苦的經歷也會在夢里出現。同時患者可能會回避所有有關于生命事故的信息。
癥狀二:警覺性增高
幾乎每個患者都存在這種癥狀,這是一種自發的、持續的高度警覺狀態。具體表現為過度警覺,驚跳反應,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慮。軀體癥狀有心慌、出汗、頭痛、軀體不適、入睡困難和易驚醒,且持續時間比較長。
癥狀三:回避行為
患者表現為長期或持續回避與創傷經歷有關的事件或場景。回避行為分有意識回避和無意識回避。有意識回避這里不再細述。無意識回避表現為對創傷性事件的選擇性/防御性遺忘、失憶,但與創傷性事件無關的記憶則完好保存。無意識回避也可表現為創傷性事件發生后拼命地工作,這些人往往不會認識到他們拼命工作其實也是一種回避行為。當然,有時他們會認識到只要自己一旦停下來,創傷性事件就會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浮現。患者也可出現情感麻木,對周圍的環境刺激反應遲鈍,對以往的愛好失去興趣,疏遠周圍的人,對未來生活、學習、工作都失去憧憬,出現社會性退縮。
當我們面對創傷或威脅生命的事故,早期的心理反應可能是難以置信、呆若木雞、害怕、沮喪、內疚;而且時刻想著那事故,身體各器官也像一下子出現問題:惡心、胃口消退、頭暈、焦慮、失眠、思想紊亂、渴望有人樂意跟他聊聊、突然出現的無私獻身行為等。出現這些征狀是正常的,患者的情緒若及早得到紓解,將來患上創傷焦慮病的機會將會大大減少。
因此,患上此癥之后千萬不要躲起來,該找個聆聽者盡情傾訴。倘若他受到關懷和支持,再加上相同的患者互相支持,他便會漸漸康復,大大減低創傷后的焦慮。
協助心理受創者康復治療,有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期望他們可以立即康復,一心急便把面談的節奏變得很快。另一方面,不少人都會鼓勵患者積極生活,或以似是而非的方法去解釋生命,又或者對受害者作出過度的保護,這都是有礙患者正常心理的發展!
遇上災情的災民經過特大的威嚇,初時會表現得迷惘,把自己困在個人的天地里,不愿跟別人接觸。但是,當心理治療師多花時間跟他在一起,讓他知道我們在乎及可以幫到他,他便可能更樂意把心事道出。當然災場或臨時救護站人多擠逼,實在不太適合作創傷后的輔導工作。
怎樣治理創傷后焦慮癥呢?可以短期使用有效的藥物,讓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倘若病者太焦慮,短期的抗焦慮藥物治療,也可以令病者變得輕松一點。
有少數實證顯示,藥物方面,如使用選擇性向清素,再攝取抑制劑,對創傷后焦慮有一定幫助;而近年有關認知行為療法的研究,也證實它可以有效地治理創傷后焦慮。通常合并藥物及心理治療,會取得較好的成效。
(梁子豪)
下一篇:以身相許--女人的“婦科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低收入白領會有哪些特征表現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